“从2015年到2019年年底,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10万、8.1‰、10.7‰降至17.8/10万、5.6‰、7.8‰,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10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介绍说。
累计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900多万人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十三五”期间,我国围绕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精准施策、精准推进,使健康扶贫精准落地,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看病的目标逐步实现,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我国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县医院纳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组织三级医院‘组团式’帮扶贫困县县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地区,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累计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900多万人,近1000万人因病致贫返贫户成功脱贫。”于学军指出。
目前,我国已实现832个贫困县每县至少有一家公立医院,其中10 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每个乡镇和行政村至少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的医生,贫困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得到及时诊治。
针对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我国以“三区三州”为重点区域,实行“一地一策、一病一策”,在贫困地区落实健康体检、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
“十三五”以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于学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累计安排投入1415亿元支持全国6348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启动,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20年的74元,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14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实施职业病、地方病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及癌症早诊早治覆盖人群,2019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8%。
为了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至2019年,我国累计定向培养5.6万余名本科临床医学生,平均为中西部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1.9名本科生,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共有25.6万名医生多机构执业。从2015年至2019年,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从1.38人增长到2.61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5.11张增长到6.3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22人增长到2.77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从2.37人增长到3.18人,近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
“当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还是不足的,城乡、区域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仍然存在,特别是人才短缺的情况仍然还是短板。”于学军说,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使人才和资源能够更多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巨大需求中,“互联网+医疗健康”正逐渐走进公众生活。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指出,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为群众提供了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以及药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降低了线下聚集的感染风险,也保障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开辟了网上“第二战场”。
“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飞速发展,包括卫健委和国家医保局在内的10多个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互联网医疗规范管理、定价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10余项配套政策,发挥区域平台的枢纽作用,打通信息孤岛,先后发布了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227项。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高广大公众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毛群安说。
(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本报通讯员 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