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深圳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站在历史新起点的深圳经济特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经济发展方面,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过去所走的从跟随模仿到超越的创新之路将难以为继,在核心技术领域被国外卡脖子的压力更大;在城市治理方面,深圳的发展空间不足等挑战日益突出,城市治理承受的压力更大。面对多重压力,深圳要想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必须凭借过去40年一以贯之“创”的劲头。
创出更高质量经济发展之路
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
深圳市委政研室主任满新程指出,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上要想继续实现新的增长,深圳必须创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全面提升的新路径。“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持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迈向高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添经济发展活力。”
据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腾讯深圳光明数据中心,作为华南地区首座绿色等级达5A的数据中心,正是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落户深圳的。此外,今年7月,深圳市龙华区宣布携手腾讯共建产业区块链联盟,未来双方将共建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应用场景,共创区块链国家创新研究中心以及区块链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园区。
创出自主可控科技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这就要求深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源源不断注入创新动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博士认为,过去深圳的创新主要是靠企业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产业迭代、技术的升级,产品的创新。当前因美国及其盟友的围追堵截,深圳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企业力量,而是要在企业需求牵引和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利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的机遇,发挥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的“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和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等机制创新,强化新型举国体制,努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共同突围。
在深圳西北部的青山绿水之间,一座集聚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光明科学城正在拔地而起。可以预见,在补上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短板之后,未来深圳所走的科技创新之路必将更加自主可控。
创出更现代化城市治理之路
1980年深圳人口仅33万,2019年年底深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两千万。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深圳的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为强化科技支撑,突出抓智能化建设。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全市统一地址库,对建筑物房屋进行全口径的编码,为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圳各区也都在积极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例如宝安区通过打造全区“实体化”和“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智慧管控平台,开发建设全区统一的智慧管控系统,不仅纵向贯通区、街道、社区,而且横向联通了区直31个部门,形成了社会治理条块结合的有效路径。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彭景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