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讲述者:李志均(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退休干部)

    2万余张照片记录珠海城市变迁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10版)

    珠海野狸岛今昔对比

        珠海

        珠海,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历程。4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艰苦创业,勇立潮头,不断破冰开局,在世人瞩目的历史变革中担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海的城市地位、定位、方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珠海经济特区以“归零”“重启”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以“二次创业”推动珠海经济特区加快发展,在把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更高水平的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勇做尖兵。

        我与珠海的缘分,要从66年前说起。1954年,20岁的我参加工作,来到了当时的珠海县,在县水产办工作了一年多后调到了县商业局。因为对美术、书法有些特长,我常常被抽调去举办各种宣传展览。逐渐成了承担起美工、排版到指引、讲解的“多面手”。筹办展览次数多了,我逐渐发现用照片记录珍贵历史时刻的重要性,从此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那时,从没摸过照相机的我借来机器,买回摄影专业书籍开始自学。

        1973年,38岁的我有了第一台专属相机。当时单位门口设置了一个橱窗,专门用来展示珠海城市新面貌。透过我的镜头,珠海的楼宇建设、新厂落成、市民生活、民风民俗,都被一一记录了下来。

        要问我哪张照片最珍贵、最难忘,那绝对是珠海市人民政府挂牌的时刻。1979年3月,珠海建市。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11月24日至30日,珠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市人民欢欣鼓舞。会议召开前一晚,我激动得难以入眠,第二天一早就奔赴会场拍摄会议照片。

        为了打闪光灯,当天我在腰间挎着一个大电瓶走来走去,造型很引人注目,还有市领导打趣说“你这套设备可以用来煲开水了”。会议结束后,珠海市新领导班子成员精神抖擞走出大会堂,护送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牌匾前往举行挂牌典礼。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马上紧跟队伍,从当时的渔民会堂一直步行至市政府门前。从队伍的行进、挂牌的瞬间到新班子成员的合影,我一路拍摄。就这样,珠海市挂牌成立,这一切被我定格在镜头下,成为今天仅存的、格外珍贵的历史照片。

        在交通条件十分不便的年代,我踏过香洲到翠微的泥路,登过没有开路的凤凰山顶,常常为了拍摄一个地点,骑单车往返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我跑遍珠海各个角落,留下不少有趣的拍摄记忆。

        我至今仍记得,为了拍摄香洲全貌,我独自登上凤凰山山顶。为捕捉最佳的光影瞬间,登顶后,我在烈日下暴晒四五个小时,饥渴之下只好扯几片树叶塞入口中咀嚼解渴。有一次,天气突变,乌云盖顶,我只好仓皇下山,一不留神还走错了路。等找到正确路线返回家中时已是深夜11时,家人心急如焚,差点闹出失踪事件。我不怕困难和危险,怕的是遗漏了记录珠海发展的珍贵画面。

        《珠海市政府挂牌》《海岛赤脚医生10姐妹》《海岛女民兵》《叶剑英和我们在一起》《珠海第一家中外合资毛纺厂》《珠海第一家彩色冲印店》《珠海第一个农业机械化灌溉》《珠海直升机场》《拱北口岸》《香洲全貌》《吉大全貌》等景象在我的记录下,从瞬间变成了永恒。

        这些照片不仅实现了我许多第一次,也展现着珠海不少第一次。随着年纪渐长,我逐渐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昔日最珍视的拍摄工具,也已转到孙女手上。如今我习惯每天早上走出家门,到扬名广场附近买份报纸,再到海边散散步。

        很庆幸能亲眼见证这个好时代,我相信大湾区时代的珠海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要用眼睛来看这座城市的繁盛,用心来感受这座城市的脉动。

        (本报记者吴春燕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