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呼吁各国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著名病理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前校长西布兰德·彭浦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快速有力。”而这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直接相关,也与中华文化的独特属性密不可分。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命关天、敬畏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即便是耄耋老人,医疗组也绝不放弃治疗,许多白发苍苍的病人治愈出院,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突出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有这些在此含义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这些也含义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在边沁看来,所谓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恶则与之相反。而放弃高龄病人这个选择,在中国伦理文化中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伦理特质。在当前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形势下,推动各国文明互鉴、促进抗疫经验交流,有助于增进各国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合作意愿,早日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作者:龙其林,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生态人文学研究团队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