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星期二

    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协调建设

    作者:王金玲 石磊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15版)

        【教育透视】

        办好思政课,关键要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养和培训机制、建立“学研育”一体化平台,优化思政教师队伍发展一体化,是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加强顶层设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的前提

        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就必须进行统筹设计与科学规划,通过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来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是必要的组织保障。为了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实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为统筹和协调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

        进行统筹科学规划是重要的制度前提。近期,教育部先后颁布了系列指导文件,明确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的工作要求,对整个队伍建设作出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共同规划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这些统一政策要求,科学规划本地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的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教师配备、准入、退出工作制度和培养、培训工作方案,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工作的关键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的核心

        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必须要把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并统筹抓好,打造一支能够担当历史重任、承载时代重托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抓好源头培养是基础。要发挥好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由“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重视从源头抓起,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思政课教师队伍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力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优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可以通过实施“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骨干教师提升计划”等方案有重点地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源头培养的整体水平与效果。

        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重点。要根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在统筹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思政课教师人才培养体系。特别要通过完善专题培训制度、加强统编教材教法培训、建立健全实践锻炼教育制度等,引导各地区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团队建设,要确保每个团队涵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等活动。

        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是必需。一要制定与思政课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教师评价标准,要把“政治关”“师德关”顶在前头,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果与教学研究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二要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职称都实行单列评审,中、高级职称评审比例不低于教师平均水平。就激励机制而言:一是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并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二是要健全表彰奖励体系,在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评选推选活动中要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推进各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树立各级教学改革标兵等。

        建立“学研育”一体化平台: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的保障

        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就必须将“集体备课学习、互通协作教研、共享主题育人”的“学研育”一体化平台作为必要载体和科学保障。

        协同集体备课以实现“学习”一体化。一方面,推进思政课网络协同集体备课常态化,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组织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协同集体备课的网络平台,实现集体备课数据、资源的共享,同时制定网络协同集体备课常态化的管理规范与指导办法。另一方面,要发挥各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带领备课的示范作用,促进不同学段教师在共同备课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融通、整合资源,消除对不熟悉学段知识内容的教学焦虑,同时提高对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把握能力,激发其讲好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搭建交流平台以促进“教研”一体化。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要畅通交流渠道,为本地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学术研究、教学研讨等合作,积极搭建协作互通平台,真正发挥教师集群的一体化效应。协作平台要推动每所学校至少与一所跨学段学校共建思政课,及时形成优秀教学成果、树立骨干教师典型,不断提高教研活动一体化的质量和实效。协作平台要发挥人才高地优势,探索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基层中小学支教制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延伸到中小学,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理念,使其逐渐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活动一体化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共享主题教学活动以推动“育人”一体化。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程的内在要求和核心目标,也是思政课教师的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要引导青少年在人生的“播种、拔节、孕穗”期健康成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就必须目标一致、协同发力,实现“育人一体化”。一要确定教学活动的共享主题,二要定期开展“共讲主题思政课”活动,三要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思政课程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协同育人中的特殊重要性,因此,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围绕共享活动主题,“以生为本”地科学开展实践教学,让大中小学学生能够在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中树立和坚定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在各自适宜的活动体验中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从而达到各学段思政课“实践育人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作者:王金玲系鞍山师范学院教授,石磊系鞍山师范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