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名家讲故事】
我出生在梨园世家,因为爷爷尚小云的关系,我从小接触戏曲,打会走路了,爷爷、父亲唱戏,我就常常趴着台口儿看戏。
我今年70多岁了,在梨园里打转了这么多年,你问我,戏曲对于我是什么?我似乎不清楚。但我知道,在戏曲,在京剧面前,我永远是那个趴着台口儿看戏的小孩儿。
我这个小孩儿,8岁时跟着父亲去演出,剧团没有儿童演员,《秦香莲》里的“冬哥”就让我临时顶上了。上场前大声洪亮地回答“没问题”,上场后,光顾着看戏,忘了词儿,忘了下跪的动作。十岁时第二次演戏,上场前依旧洪亮回答“没问题”,结果冒场了(演员上台上早了),幸亏跟我搭戏的老演员前辈们舞台经验丰富,马上把戏接了过来,台下压根儿没有看出来。
14岁时,我决定正式学戏。但家里更愿意送我去上电影学校,以后去演电影。我看了看觉得还是喜欢戏曲。爷爷决定把《打青龙》传给我,让师姑孙明珠教我“身段”。当时这出戏有幸上演,结果我演出时又差点出错,前边唱念做都很顺利,后面开“打”,亮相亮住以后,有个动作我却突然忘了,还好一秒钟后我又想了起来。孙明珠一直在上场的台帘那里给我把场子,我想起来动作后就朝她伸舌头做了个鬼脸儿。
你说我这个小孩儿,多么儿戏,别人学戏入行那么辛苦,我却嘻嘻哈哈浑然不知。戏曲之于儿时的我,就像一个玩伴,我和它形影不离,充满了亲切。以至于作为懵懂孩童的我,初次与它正式交锋时,全然没有上场的紧张认真,以为舞台就是很自然很随意的事情。
孙明珠后来说:“当时把我浑身上下吓出一身冷汗。”她怕爷爷发现我忘了动作,也怕爷爷看到我做鬼脸。在爷爷面前犯错,那是想起来都害怕的事。
有幸我演下来这一场还不错,爷爷非常高兴,说:“跟爷爷坐车回家。”那时候谁演戏演得好,就给个“小份儿”,就是咱们今天说的红包,再大的奖励就是跟师父坐车回去了,因为本来大家都是走路回去的。
那时的戏曲赋予我的,是绝不二顾的热忱,是怀抱热忱的无畏向前。
正式学戏后,我懂得了什么是对观众负责,什么是练功精益求精,也就渐渐明白了师姑为什么能吓出一身冷汗。
有一次,爷爷的徒弟们上场表演,要做连续好几个硬抢背(戏曲表演的跌扑动作,硬抢背比软抢背更累更费功夫),有人偷懒,做了几个软抢背,被爷爷看到了,那天演出后,爷爷坐在宽敞的饭堂子里,大声呵斥,罚偷懒的做连续的十几个硬抢背,爷爷陪着,做不完谁都不许走。“干这一行,对台上的戏负责、服务台下观众,做不到这个,你还学什么戏?”爷爷说。
等到我自己演出时,哪有敢不兢兢业业的时候呐?直到那一年,我为佳木斯的铁路工人演出《苏三起解》,里边有大段的反调,很冗长,一般到了这种时候,台下观众就开始走神儿嗑瓜子了,其实我心里还乐意这样,这样一来,就没人关注我唱得好不好了,我就算偷懒儿唱错也没关系了。可是那一天,台下坐着的工人们鸦雀无声,我越唱越害怕,直到演出结束,叫好声响起,我才明白,原来大家都懂戏,并且很尊重我的演出,都在认真地听。
这之后又有一次,我去邢台演出,唱的是全出的《玉堂春》,观众非常热情,听戏时也是静悄悄,让我感觉非常紧张。唱完之后后台卸装,来了几个老者,开玩笑赞扬着我:“你今儿唱得可真不错。我们这儿的戏可不好唱,我告诉你吧,你爷爷当年到这儿唱戏的时候都被来了个‘倒好’。”他说当年爷爷有个戏需要走圆场,不小心把舞台上道具椅子的垫子碰掉了。
到了这里,当年那个浑然不知畏惧的小孩儿,总算把演戏这件事弄明白了。因为从小的陪伴,我对于戏曲只有热爱,吃苦练功对我来说不在话下,可是吃苦与严肃的另一半含义,在于教会我们去尊重,去心存敬畏。对于我儿时趴着望向的那个舞台,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台上和台下的人都充满虔诚,他们严苛,为了他们所尊重的艺术。
这一时刻,戏曲赋予我的,是无上神圣的敬畏心,与永不停下的求索脚步。怎么去传承这份神圣呢?我要给你讲讲宋凤云的故事。认识宋凤云的时候,她还是佳木斯的一个五年级小学生,她想和我学戏,我答应了,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五点钟,她就来砰砰敲门,原来她六点要去上学,就想早起一个小时学戏,我赶紧起床教她。后来她想加入剧团正式跟我学戏,我当然很高兴啊,可是一问她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很不错,我就不能同意了:“学好文化,将来去哪个战线上工作都是好样的。”她听了我的话。后来她考取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又留学捷克一直读到博士,被布拉格国立叶士卡爵士音乐戏剧艺术学院聘为现代戏剧系教师。之后她开始担任捷克国家广播电台音乐文化节目主持人,系统地播出由其个人演唱的京剧唱段和中国民歌,反响很大。她还邀请我带着学生们去捷克演出、讲座,传播中国戏曲。这个小姑娘儿时被我拒绝掉的梦想,以意想不到的更好方式实现了。
戏曲教会我的,是心无杂念,绝不功利,像我8岁第一次登台时,心里眼里,只有戏。传承一样东西,不是把它紧紧攥在手里,而是让它以最好的方式绽放。
(作者:尚慧敏,本报记者李晋荣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