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星期五

    光明的光

    作者:沈念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15版)

        深圳市光明区回归亭纪念公园 资料图片

        【新新中国】 

        餐厅有一面阔绰的落地窗。透过玻璃,不远处的大博山,绿色葳蕤,隐约可见被茂密荔枝林掩映的水红色屋顶,香港商报的朋友说那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亚洲最大的养鸽场,翻过山有大片的玉米地和奶牛养殖场。立在更远一点的山顶上的,是铭记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回归亭公园,落日映照,回归亭金顶飞檐,像是浮在一片亮光的波浪之上。

        城市丛林里突然遇见这片绿野,确是有些兴奋与讶异。这是抵达深圳市光明区的初印象。一个陌生的地方,记忆也伴随着味道而留存。第一顿饭就记住了光明三宝:乳鸽、甜玉米、牛初乳。三块饮食招牌,讲述着这片土地不同寻常的个性与来历。

        坐在面前的梁鉴时老人,精神矍铄,一点都不像是年近九旬的样貌。1958年春节过后,他跟随广东省农垦系统的一千多名下放干部,带着办公桌椅等物品,带着筹建光明农场的任务来扎根了。那时的梁老还是个活力四射的小伙子,六十多年过去了,青春与时光,激情与梦想,他的人生已经和这片土地烧制成了一件不可分割的瓷器。

        梁老清晰地记得,两位老红军与几个年轻人讨论取名时说:“我们带着光荣的使命来建设,前途是光明的,就叫光明农场吧。”开荒、种地、盖房、打井、修水库、建场部……白手起家、胼手胝足的奋斗征程,开放包容、勤俭传家的侨民文化,改革改变、创新创造的光明品质,浓缩在梁老精练的讲述中。他记忆力很好,表情平静,也不时会流光溢彩、眉飞色舞。毕竟,他与这片在发展中改变的土地有着深刻的关联,是见证,也是创造。我们眼中光明的前世,就是老一辈人青春奋斗、激情燃烧的记忆。

        梁老腰间挂着的手机响了,打断他的讲述。出口成诗的罗焕荣是归侨的优秀代表,张口能唱的郑秋元是红色党建的践行者,开口声震的黄九渊是光明建设的实干家,几位“70后”老人,打开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偏巧那个时间段,他们的手机像约好般丁零作响,此起彼伏。著名作家蒋子龙打趣道:“光明的老人都很忙!”光明人游弋于深圳特区四十年改革大潮,波浪的涛声搭起一座沿海“宫殿”,从过去到现在,光明人都埋头忙着为“宫殿”添砖加瓦、雕梁画栋。

        去看光明红桥,蜿蜒四公里的景观步行桥像条红丝带,穿山越水,向绿色深林延伸。风吹林动,红丝带仿佛也跟着飘动。我们老家有句俗话:“红配绿,看不厌。”红桥绿林,立显活泼生动起来。光明桥不少,沿着大顶岭的洁净绿道向上步行,圆形浮桥新颖别致,长臂探桥刺激惊险,连山悬桥风景独特,桥和丛林、水塘、花海,为人们开启这条最美山湖绿道的健身之旅。站在高处,远处的脚手架、林立的楼群,都变成了繁茂绿色的点缀与修饰。我想,特区城市在高速发展中保留住这片绿色的田园风光,何尝不是搭建起生态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桥梁”也连着历史与当下。光明农场的建设,当初是为了给香港提供副食品。80年代,光明农场大规模种植中科院刚成功配种的甜玉米,首吃螃蟹。接着,乳鸽、奶牛的养殖也跟着推广开来。在深圳这片经济热土上,以农垦和农业种植起家的光明人写了一手漂亮的农业文章。晨光牛奶、光明乳鸽、光侨食品、鹅蛋荔枝等,成了一张张特色鲜明的地理名片。

        当地朋友说,今天的光明农场有一个“大观园”的别称。山水环抱的数十平方千米山林,有如画的万亩果园花海,有清波粼浪的碧湖水塘。谁会想到,高楼大厦中开辟出来的绿野桃源,是一个农场孵化出来的新天地。

        破旧出新需要勇气,更不可缺少犀利的眼光。走进位于迳口古村的华侨城展示大厅,玻璃幕墙外,茵茵绿地上,一只孔雀悠闲踱步,并不为走过的人群所惊扰。展厅是依托一幢旧房子改造而成,却充满设计感。城市的资本与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高度融合,这是一个田园综合体的规划,更是一个七彩的田园梦。光明人不仅要展现农耕文化的魅力,也要生动实践绿色发展。从他们自信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未来的迳口是成片种植的油菜花田、荞麦花田、马鞭草景观田、荷塘月色等不同的主题风景,是一个休闲出游的新打卡地。

        光明人的自信,大抵源于古朴厚重的特色文化、鲜活丰富的民俗风情、追求美好的改革激情,更是源于汩汩涌动的发展活力。作为深圳的孩子,光明区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也可以说,光明人很早之前就在给自己打造着一把金汤匙。

        车过光明大街,道路两旁残缺的旧建筑,轰鸣的挖掘现场,遮挡不住一条大街曾经的喧哗。这是光明人心中的“深南大道”。这条沉淀着光明的繁华光阴和成长记忆的街道,将伴随着拓宽工程被赋予新的内涵。未来的光明大街,是一条双向6车道的综合性主干道,也是树立深圳北部中心“城市心脏”形象的康庄大道。

        几年前,光明立下了建设一个“科学家的家”的目标,这个目标背后是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宏愿。一张蓝图干到底,再过五年,光明将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再过十年,光明将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再过三十年,光明将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

        因为人、生态、科技,光明有了颜值,有了光芒,也有了高度。

        我在深圳的城市版图上寻找光明之所在,这个被赋予多义的所在。它不仅是一个表示地名的名词,是摹状生活的形容词,也是掷地有声的及物动词。光明的变化,是踩着四十年深圳特区改革发展鼓点的嬗变,她在日新月异中不忘初心,在翻天覆地中继续前行,由内而外散发出尺璧寸珠的夺目光芒。

        我想,光明的钢筋水泥、绿地山水,一直在安静地生长。光明的光,是奋斗之光,是绿色之光,也是梦想之光。她的光不是依赖深圳这片特区而生,她是自带光芒,自有声响。光明的命运,又是与深圳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密切关联的。四十年的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如鸟之双翼,让这片土地振翅飞翔。而蝴蝶的翅翼之风,亦能吹皱远方的浪波。

        犹记得到光明的当晚,步行至回归亭公园,1997棵荔枝树仿佛城市繁星散落于阑珊夜色。一群中老年的“红小二”合唱团成员,引吭高歌,向我们这群异乡人动情地抒唱新时代的光明所向。

        (作者:沈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