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 星期六

    奥林匹克教育 文化融合从这里开始

    作者:杨桦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 10版)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盛况空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内涵和坚实支撑。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城市”,奥林匹克教育必将成为北京冬奥会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宝贵遗产,并使其成为全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

    从差异走向融合

        从文化融合的角度追寻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对东西方文化的包容、吸收和融合的坚守中,在不断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的养分中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1893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在第一次国际性体育协调会议上提出的“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旨在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汇聚一处,融为一体”倡议,在百年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其包容性文化属性始终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今天,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融合更作为一种主义和精神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同。

        在奥林匹克文化包容性的推动下,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走过了一段从差异走向融合的文化之旅,其间逐渐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特色。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行打开国门后,在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的改良大潮中,奥林匹克文化伴随着西方体育被引入中国。1908年10月,在天津南开中学召开的第6届天津校际运动会的操场外墙壁贴出的“奥运三问”被历史铭记,它生动地体现出百余年前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但是,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与我国体育的近距离接触,两者的文化差异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基础层面的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在文化形态层面的封闭与开放的差异,在思维方式层面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差异,在伦理与价值取向层面的道德优先与公平竞争的差异,在认识与观念层面的整体与细节差异的五个维度上。尽管两种文化存在差异,间或还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与对抗,但奥林匹克文化的浪潮始终助推着中西体育文化汇聚与融合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

    体育,是教育中的国际语言

        体育文化的差异源于孕育双方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源于不同的教育体系所培育的带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心理程序。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为何始终秉持“奥运即教育”的理念,将教育看作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诉求,试图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的初心。自奥林匹克运动开启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以来,奥运会举办城市都将奥林匹克文化与主办城市的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拓展奥林匹克教育遗产传承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得奥林匹克教育的模式各具特色。例如,蒙特利尔奥运会所创造的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模板——《学校系统推进奥林匹克主义计划》、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国际青年营”的教育交流模式等等。作为被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誉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无与伦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言,北京所创造的“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成为广受国际赞誉的北京奥运教育遗产的特色和亮点。上述奥运会教育遗产的价值在于,主办方将体育这一“国际语言”融入教育,在教育的框架下通过中西体育文化的互动,促进多元文化的互鉴互通,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进程中拓展其“国际理解”的视野,凸显出体育对人类整体的人文关怀。

        北京冬奥会是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再次进行文化交融的历史契机,奥林匹克教育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媒介。2015年,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使命和愿景》中,将“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推行体育和奥林匹克价值观”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使命之一,《奥林匹克2020议程》也鼓励奥运会主办方通过奥运会促进奥林匹克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奥运参与和运动参与,只有在青少年中推行体育和奥林匹克价值观,才能为奥林匹克运动赢得更加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为此,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发布了《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通知,这是在国家层面促进我国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也是体育强国战略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契合点。从奥运会的发展历史和主办冬奥会的现实需求来看,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冰雪运动参与,在2008北京夏奥会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塑造“双奥”对接与传承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年青一代的心中更深层次的融合,构建多元平等共享的世界体育共同体,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体育中的积极践行,也是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巨变中,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人类社会繁荣稳定,将“通过体育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愿景变为现实的孜孜以求。

        (作者:杨桦,系国家体育学学科评审委员会召集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