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者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十八洞村看望乡亲们,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十八洞村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少数民族聚居村,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村子的变化越来越大,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这些变化之所以发生,得从班子说起。原来村支部班子只有3个人,平均年龄近60岁,文化程度不高,凝聚力不够。2014年1月,县委抽调5名党员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同时选派第一支书驻村,工作队队长和第一支书的党组织关系转到村党支部,全力支持两委班子开展工作。在村委换届选举中推行“两述两评”制度,把讲政治、有文化、“双带”能力强、群众信任度高的能人选进班子。此后,班子引路、党员引领的作用明显增强。
过去,村里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修路、盖房子、发展产业等都巴不得“上面来人做”。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开设道德讲堂,并开展歌舞、小品、苗鼓等丰富的文化活动。2018年,还探索出“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以党员家庭为中心户,结成41个互助小组,围绕五个方面开展互帮互助,包括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生活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
以前,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差,不通自来水,用电也不稳定。六年多来,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放心电,村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新建了村级游客服务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站、苗寨特色产品店、村级金融服务站和村级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曾经的十八洞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83亩,村里也没有多少产业。六年多来,我们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乡村游、黄桃、猕猴桃、苗绣等组成的“旅游+”产业体系。其中,飞地经济发展的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产品实现港澳直通,仅此一项,2019年村民人均分红1600元。产业多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4668元。奔向全面小康,我们有信心!
(本报记者 龙军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