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9日 星期三

    “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讲述人:西迁老教授 卢烈英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9日 07版)

        俯瞰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图片均为光明图片

        【我的西迁故事】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交大看望我们,让人备受鼓舞。对我来讲,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我们当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习近平总书记很快给我们回信了;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提到我们;三是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专门看望我们,并对“西迁精神”作出高度评价。

        我听了以后感触很深。每个西迁人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都经历了一场“大我”与“小我”的博弈。对每个人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付出,还影响到以后的几代人,这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让我想起在西迁时,交大校园里流传着三句感人至深的口号。第一句是“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第二句是“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第三句是“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这三句口号对我影响很大。迁校过程非常顺利,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爱国情怀,也是因为我们听党的话,怀着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回忆当时迁校的情景,我觉得用“争先恐后,积极踊跃”八个字来形容最合适。

        迁校不仅是“迁”,最难的其实是“建”。把交大这棵在上海生长了60多年的“老树”迁到西部艰苦陌生的环境里,并且不能损伤根系,这一点我们做到了。不仅如此,这棵“树”还要扎根在西部土壤里,尽快适应水土,茁壮成长,造福一方,我们也努力做到了。

        西迁以后,我们没有耽误一堂课,也没有影响一次实验。按照国家要求,我们要扩大招生,还要筹建一些新的专业,比如核能、计算机和力学等。在生活方面,刚开始我们有些不适应。南方人不习惯吃馒头,每顿都想吃米饭,但西安面食居多,大米很少。当时西安市政府照顾我们,每个月给我们增加了几斤大米。

        我1953年参加工作,迁校时24岁,还是一个年轻讲师。在迁校过程中,有几位老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

        钟兆琳教授当时已经56岁了,身体不太好,家里也很困难,他的爱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床。但他坚持来到西安,带领我们继续搞科研,全身心投入到交大建设里。交大东门口有一个钟兆琳实验室,那是他亲手为电气学院建起来的。除了教学以外,他还深入西部基层实地考察,给国家提了很多关于开发大西北的建议。像他这样的老前辈还有很多,他们的行动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我想,知识分子的一生,只有跟党的事业、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党和国家有所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扎根西部64年,交大取得了辉煌成绩。“西迁精神”不仅是我们交大的宝贵财富,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财富。希望这笔财富能持续传承下去,并且不断增值。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胜、王斯敏、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景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