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

    构筑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作者:虞爱华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3日 11版)

    (同期视频访谈将于今日上午9点在中国文明网、光明网同步上线,欢迎扫描二维码观看)

        【守正创新强自信·系列高端访谈】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国文明网、光明网联合推出《守正创新强自信》融媒体专栏,充分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全景展示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的方针原则,生动阐释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巩固”文化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部署了“完善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的文化自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

        制度是定国安邦之本,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优越的制度不是“飞来峰”,有效的治理源于文化滋养。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目标,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才能构筑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一是来自科学理论指引。只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引,才能建设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自信,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理论的指引。毛泽东同志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解决了思想“开化”、思想“僵化”、思想“分化”问题。曾经有人“真经”还没念好,却“言必称希腊”,甚至认为“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误导社会心理,崇洋媚外。根本扭转这一局面、实现民族精神浴火重生,就是要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这个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我们就可以从正本清源走向守正创新。

        二是来自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担负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从提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到确立“双创”原则,我们党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制定务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实现文化进步中推动历史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提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条基本方略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其中一条;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项显著优势中,文化优势是其中一项;在党的“六项建设”中,思想建设是其中一项,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坚强领导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最根本保证。

        三是来自人民力量依靠。众所周知,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追溯文化的起源,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都源自人民的生产生活、群众的创新创造。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薪火相传、自强不息,中华文化才生生不息、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母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需要文化,文化需要人民。新时代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文化,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其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阅卷评判是人民群众,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的选择和文化自信对人民的担当,共同汇成中国发展进步的合力。

        四是来自不懈奋斗实践。我们党在98年一以贯之的接续探索中,将开辟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立有效制度有机统一,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的自信心不断提升。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大奇迹”的硬实力,更来自于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精气神。我们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精神风貌的变化。为什么“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贯穿其中的,是我们的制度显著优势,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园。辉煌成就提振奋斗精神,火热实践激活文化源泉,伟大时代催生创作激情。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的历程。

        五是来自开放包容态度。文化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形成了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正是文化的精神纽带,历经上下五千年,把我们56个民族、近14亿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海内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典范。事实证明,开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又是文化繁荣的动力。历史没有终结,文明未必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学深悟透、知行合一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以“奋进之笔”书写文化自信,需要在4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在凝聚精神力量上下功夫。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凝聚精神力量,首要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建好用好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平台,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自觉形成人人学、天天见、处处用的生动局面,更加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汇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要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落实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持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思潮、固本培元,促进全体人民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二要在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制度软实力要靠硬执行来实现。宣传文化部门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职能部门,不仅要宣传引导好全社会执行制度,而且自己要率先执行制度,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文化建设。对标到位才能执行到底。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既防止理解上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又防止执行上徒陈空文、急功近利,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绝不能干那些只讨领导欢心、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建立宣传文化领域制度执行事前研判审查和跟踪评估机制,任何时候都要在制度之下,而不是制度之外,更不是在制度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对逾越制度红线、触碰制度底线的,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确保制度人人遵行、时时生威、处处有效。

        三要在激发创造活力上下功夫。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是检验文化领域治理效能的重要尺度。要坚持“要在守正、贵在创新、重在实践”,不断突破老思路、摆脱老套路、走好融合路,以创新创造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对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照“急需”制度、“必备”制度,通过深化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破除束缚文化创造活力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基层最具创造精神。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支持基层改革创新,及时将好的经验做法转化为制度、上升为法律,加快形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有力制度保障。

        四要在制度宣传教育上下功夫。道路决定命运,制度护航复兴。要把坚定制度自信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宣传文化工作各方面、国民教育全过程,旗帜鲜明唱响“制度颂”。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既展示成就、又揭示原因,深刻解析“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制度原因,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度密码”。要积极构筑中国制度建设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主动设置议题、策划主题,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充分认识到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懈奋斗、接续奋斗、永远奋斗。

        (作者:虞爱华,系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文明委常务副主任)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