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
山水相依中,18万平方公里的吉林大地如一幅壮美画卷徐徐展开:东部关东第一山层峦叠翠、碧波万顷,雄山托起的天池之水奔流而下,滋养着中部沃野千里、林田相间、稻谷飘香,西部水草葳蕤、鸥鸟成群、渔牧兴旺……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白山松水赋予吉林大地秀美“颜值”,更滋养出吉林人民朴实厚重、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
这气质创造过吉林骄傲。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就冠有“新中国汽车摇篮”“新中国电影摇篮”“中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等美誉。
这气质奠定了吉林信念。70年来,无论是在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的奋进路上,还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途中,抑或是在脱贫攻坚的幸福路里,吉林都走出了一串串锲而不舍的脚印。
这气质续写着吉林故事。步入新时代,2700万吉林儿女与国同梦,走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开启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追梦之旅。
振兴风采
清人尤侗在《长白山赋》中作歌:“天作高山,圣人出焉,地杰人灵,有开必先……”
巍峨长白,长子风采。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吉林承载着新中国的多个“第一”的辉煌:新中国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袋化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卡车“解放”、第一辆小轿车“东风”和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
巍峨长白,忍辱负重。在经济转型、理念转变中,诞生了诸多“第一”的国企从“亮点”变为“痛点”,为吉林儿女摆出了一道“难题”。
巍峨长白,挺拔坚毅。面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老工业基地活力等难题,吉林儿女不曾退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多次对吉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在振兴发展的关键节点为吉林掌舵领航、把脉定向。吉林儿女牢记嘱托,围绕结构、质量、效益、后劲苦练内功,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振兴活力,突出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发展支撑,开创“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新局面。
巍峨长白,天高地阔。如今,越来越强劲的正能量在吉林大地集聚和释放:浩瀚星空中,“吉林一号”13颗卫星长守苍穹;风驰电掣中,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领跑全球;科技高地上,万米钻机“地壳一号”创造亚洲新纪录;“国”字号大型企业里,一汽年销售整车达341万辆……
山水风貌
“河湖连通水充沛,鹤飞羊欢生态归。花鲜荷青沃野风,西部美景令人醉。”这是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为吉林西部写的一首诗。可谁能想象得出,这诗中所描写的地方曾是风沙弥漫、白茫茫的盐碱地。
有着天然生态优势的吉林,曾以牺牲环境为沉重代价换来经济发展的海市蜃楼。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努力跳出“挖煤卖煤,砍树卖树”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统筹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坚持保护与发展生态相得益彰。
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和谐发展中的吉林,处处“绿”得沁人心脾,曾经躺在煤、林、铁“老三样”上过日子的白山市,正腾笼换鸟地打造着矿产新材料、矿泉水、医药健康等“新五样”;省会长春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中唯一的北方城市;吉林市、靖宇县、延吉市等多个县市成为“全国避暑旅游样板城市”……
每到冬日,有着“森林王国”“避暑胜地”之称的吉林又换装为冰雪世界。雾凇降临,松花江江水如镜,江上雾气袅袅,江边串串凇花美得如诗如画;瑞雪蹁跹,世界三大粉雪基地的长白山总会被热情点燃,身着各色滑雪服的滑雪爱好者织出条条空中彩练。
“白雪换白银”,仅2018至2019年雪季,赏雾凇、戏冰雪、泡温泉、品民俗等旅游体验活动就吸引游客8431.9万人次,创收1698亿元,曾经制约吉林发展的“冷”资源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热”效益。
大地风姿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2016年1月,白山松水间竖起面面党旗。随着“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帮扶活动”全面启动,吉林打响了脱贫攻坚第一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吉林在健康扶贫同时实施产业扶贫,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改革和生态建设而总结推广的20余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在贫困地区百花齐放。
脱贫攻坚,勠力同心。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末至2018年末,吉林贫困村从1489个减少到223个,农村贫困人口从70万人减少到7.8万人。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墨彩飞扬的写意画,那么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就是一幅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人才18条”政策及“1+3”配套实施细则……近年来,吉林以一条条实打实的政策“红利”,推进创业就业工作落实落地。
在民生工作中,吉林始终带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精心细致,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加快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相关服务行业发展,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互促进。
吉林风骨
杨靖宇烈士陵园、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白山英魂主题纪念馆、四平烈士纪念塔……仅仅阅读这些地名,就令人肃然起敬,就会记起那些镌刻在吉林历史上的红色基因:东北抗联的第一枪在吉林磐石打响;杨靖宇等民族英雄的战斗足迹遍布白山松水。解放战争中,“四保临江”“四战四平”等著名战役令人难忘。
一段历史,铭记于心。红色旅游与长白山生态之旅、红色旅游与朝鲜族文化之旅等旅游线路日渐“升温”,长影拍摄的《开国大典》《英雄儿女》等红色经典影片历久弥新。
一种精神,辉映未来。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吉林必然是一片奋斗的热土,“新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都曾在这里倾注了无限的报国之情和爱国之志。身怀公仆情怀的社区书记吴亚琴、义务为抗战英烈树碑立传的老党员金春燮、基层公安民警的优秀代表崔光日同样在这片热土上挥洒热血、无私奉献。
一股力量,融入血脉。步入新时代的吉林,各行各业中都不乏奋斗者和追梦人的身影。自2013年“吉林好人 引领风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已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2338位“吉林好人”涌现。“吉林好人”与“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交相辉映,成为吉林“最闪亮、最暖心的人文名片”。
鸟瞰吉林,长白山挺拔屹立,凝吉林气质;松花江水奔流不息,展吉林精神;茫茫林海人杰地灵,创刚毅不屈、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吉林风骨。
70年砥砺奋进,70年沧桑巨变。70年来,吉林儿女以实践作笔、精神为墨,在祖国东北铺展出一幅大美画卷,这画卷上有振兴风采、山水风貌、大地风姿、吉林风骨。
(本报记者 任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