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4日 星期日

    数字复原技术让天龙山石窟造像重现原貌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建斌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4日 04版)

        “通过造像和石窟的数字复原模型,能够重现天龙山石窟的原始面貌,这是数字复原的意义所在。”日前,在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负责人张晓表示,历时三年,经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天龙山石窟本体及流失海外文物调查与数据采集、处理、复原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目前,已完成主要石窟本体及百余件海外流失造像的三维扫描和数字建模,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年内可实现首展。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山腰,享有“龙飞天宇摸星斗,窟凿石崖见斧工”的美誉,是中国十大佛教石窟之一。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不断开凿,现存石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壁画等1144尊(幅),是我国北朝至隋唐石窟艺术的精品力作,特别是唐代菩萨造像被专家学者公认为同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雕塑艺术家刘开渠称之为“世界石佛之最、东方的维纳斯”。但令人遗憾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多数石窟造像流失到日本、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多个博物馆及私人手中,并成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际一流博物馆的重要藏品而长期展出。

        2014年,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和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始对天龙山石窟进行数字复原。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完成主要石窟本体的三维扫描和数字建模及10个洞窟的数字复原工作。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完成100余件海外流失造像的三维扫描、数字建模等信息采集处理工作。

        “数字复原是个漫长过程,必须要有很强的依据,在查阅文献、对比老照片的基础上,还要克服海外造像与石窟本体因保存环境不同颜色差异大和连接处破损无法完全闭合两大难题。”张晓介绍,对此,太原理工大学的团队一方面使造像直接与本体“拼接”,不做修复,保留最真的原始状态;另一方面以石窟现状的颜色为基调,对海外造像进行适当的颜色矫正,使它们协调一致。在已完成复原的第21窟的数字复原模型上,记者看到,完整的石窟内,经岁月风化呈红色基调的龛窟整洁肃穆,正面三尊菩萨的部分造像栩栩如生,精致的雕工清晰可见。而在现实中的天龙山石窟第21窟内,则只能看到空荡的石窟、残缺的雕像和斑驳的墙壁,很难想象石窟辉煌的原貌。在多方修复团队共同努力下,目前,第2窟东魏石窟缺失的19处,现已数字复原10处;第16窟北齐石窟缺失的16处,现已数字复原7处;第8窟隋朝石窟缺失的20处,现已数字复原6处。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天龙山石窟辉煌的艺术魅力,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展览将主要运用三维扫描、数据建模、数字虚拟复原等科技手段,以3D投影、大型数字洞窟沉浸式体验、VR虚拟体验、全息展柜、互动透明信息屏展柜、高清视频、互动体感多媒体等展示形式,将石窟本体与被盗造像“合体”,广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地展示石窟破坏前的原貌。据介绍,这是国际上首例该种类型文物的大型复原巡展,对掌握天龙山流失文物信息,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报记者 李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