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回归语言作为知识工具的本质

    作者:姜锋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6日 12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当代语言学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即语言(学)是什么?语言是如何获得的?如何应用语言?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外语教育如何识变、应变、求变?

        马斯克说,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翻译,除了通用语英语,人类将无须学习外语。果真如此吗?这还要从语言是什么说起。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本质上是个语言存在物。语言的诞生无疑为人类提供了交际、沟通的工具,但交际功能并非语言的本质。事实上,其他动物在同类之间亦可进行交流;此外,人类如果仅仅是进行交际并非一定要借助语言。语言作为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标志之一就在于语言是知识的工具。人类借助语言能够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要学习不同的语言,如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关系到他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机器翻译越来越精准,我们还需要学习不同的语言吗?还需要外语教育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同互联网时代,对任何问题我们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答案,但是我们从未质疑人为什么还要读书和学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理清外语教育的理念,回归语言作为知识工具的本质,从这一本质出发去开展外语教育。

        语言是如何获得的?人工智能时代,当机器能够获得语言时,我们如何进行外语教育?回顾我国150多年的现代外语教育史,外语教学一直备受重视,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70年,外语教学的语种、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的变化周期越来越短,变化节奏越来越快,这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改革开放后,曾有一段时间,外(英)语学习的全民热与费时低效的学习效果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外语教学的反思和对外语教学方法的改进一直在进行。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外语学习的方式和路径有了质的飞跃,学习效果也有了大幅提升。相比之下,传统的学院式外语学科教学方式反倒相对滞后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外语教学升级为二语习得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我们如何应用语言?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能否借助机器越来越精准的翻译彻底解决语言不同带来的困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不能仅从外语教育本身去思考。

        世界历史发展造成的一个客观现实是,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教育和外语学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目的、宗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与语言本身并无直接的关系,更多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导致的结果。曾有学者计算,如果欧盟各国统一语言,每年可以节省大量开支,但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始终没有统一语言这一议程,反而刻意保持语言的多样性从而保证文化的多元不同。欧盟有24种官方语言,所有的文件都有不同语言版本。母语与外语,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语种之间的关系从来不仅仅只是语言教育层面的问题,而更多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认同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工智能推进了外语教学的升级,把人从费时低效的外语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但是外语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如何改革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重新设置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通过外语教育切实提高中国的话语能力?如何根据语言作为知识工具的本质,突出外语教育的跨学科属性?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提出“+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则提出“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传统工科大学,还是文科高校,不少高校都在促进计算科学、神经科学、数据科学与语言科学的紧密结合。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大家都在积极探索,主动求变。

        人工智能为外语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诺贝尔奖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三个领域主攻的分别是物质的产生、有机物的产生、生命的产生,而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主攻的则是智慧的产生,那可能将是诺贝尔奖的一个新奖项。

        (作者:姜锋,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