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主要任务,努力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政法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年来,中央政法委会同中央政法各单位,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综合治理模式……多措并举强化社会治理,落脚点就在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黑除恶:扫除群众安全感的现实威胁
把持基层政权、欺行霸市、强揽工程……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威胁。
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加强法律政策研究,出台《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11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作为打击重点;政法各部门出台“保护伞”、依法处置黑恶势力犯罪涉案财产等7个方面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为办理涉黑涉恶案件提供依据。
各地建立公安统一受理、相关部门分类核查的线索核查新机制,解决线索核查“堰塞湖”问题;采取上提一级、异地用警、异地办案、指定管辖等方法,以破大案、要案推进专项斗争不断深入。
盘点阶段性成果,收获颇丰:2018年1月至11月,全国刑事警情与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4.7%,持枪案件下降27.6%,爆炸案件下降29.1%,杀人案件下降6.3%。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1082个,缴获枪支1620支。
既查办黑恶势力犯罪,又追查黑恶势力背后的“关系网”“保护伞”,倒查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普遍开展的“一案三查”,成为有效“破伞”的关键制度性安排。
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委监委与政法机关建立情况通报、双向移送反馈机制。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1829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288人、移送司法机关1649人,党风政风明显净化。
打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既要立足当前,也应着眼长远。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国共排查整顿5.1万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对查处的1141名涉黑涉恶村干部及时撤换。
扫黑除恶既是国家之事,也是关乎百姓“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的民生之事。黑恶势力嚣张的地方,就是群众安全感薄弱的地方。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也是一项民心工程。
新“枫桥经验”: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手边
便捷公平地解决繁难事项同样是让百姓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一环。
回应群众新需要,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解决基层社会治理新问题,不断探索新途径,创造新形式,建立新机制。
改革基层管理体制。针对基层社会治理资源不足的问题,各地积极推进将资源向乡镇、街道集中,向村、社区延伸,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增强基层统筹社会治理的能力。
北京市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街道机构综合设置和派驻机构属地化管理试点,按照党群工作、平安建设、城市管理、社区建设、民生保障、综合保障6个板块,制定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111项职责任务底单,赋予街道党工委对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任免建议权、重大事项意见建议权、综合事项统筹协调督办权。
优化公共服务体制。针对个别单位公共服务“难”“慢”“繁”“烦”的问题,各地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不断减少公共服务环节、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在信息化建设整合尚不到位的农村偏远地区,积极推动在社区(村)设立公共服务代办点、组织基层干部等上门代办、通过微信公众号代办等手段,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手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构建“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村民”的农牧区党组织服务网络,选派干部驻村开展工作,选派党员进社区、网格任职。针对牧民群众牧场有牛羊、城中有住家,经常候鸟式流动的实际,玉树在全州各村设立村民事务“代办点”,成立了帐篷流动法庭和马背调解工作队,以“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方式开展代办服务。
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机制。民间紧急救援队、垃圾分类处理组织、急救常识普及团队……社会需求千姿百态、对应的社会组织层出不穷。据统计,全国在民政部及各地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超过80万家。不少地区成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构,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健全体制,在人才培养上做实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为共识。
上海市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思路,推动建立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禁毒、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等社会治理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公益募集和项目合作共建三种途径完善资金保障,并争取企业、高校等帮助和支持,建立“政府出资、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在竞争中成长。
配装“智脑”:增强工作预见性
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要求,与社会治理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亟待以为社会治理配装“智脑”进行破解。智能化,是创新一切治理方法的技术前提。
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来说,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采集基础信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加强关联比对,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雪亮工程”是有力支撑。把治安防范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浙江省衢州市将“雪亮工程”与“城市数据大脑”相融合,对52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和归集,与专职网格员“平安通”和平安浙江App、“村情通”等手持移动终端采集的信息对接,通过视频数据、物联网等数据融合计算,开展平安指数分析、社会治安评估、预警信息推送等大数据应用,深度应用于重点事项监测、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中。
公安部和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开发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接入新浪微博、高德导航、支付宝等25家新媒体和移动应用,儿童失踪警情发生后,各地民警通过该平台上报信息,有关媒体和移动应用立刻将信息自动推送到儿童失踪地相关人群,群众发现线索后即可与办案民警联系。平台上线以来,截至2018年9月,发布失踪信息后儿童找回率为98%,其中解救被拐儿童53名。
以典型个案为突破口,给有关行业和群体立“明规则”破“潜规则”;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推进专业心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最大限度消解社会戾气……不仅谋当下,也在谋长远。面向未来,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报记者 陈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