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浦东的风景

    作者:丁亚平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8日 15版)

        从浦西望过去,陆家嘴入夜的辉光渐渐变得强烈起来,物质似乎成了浦东不可或缺的色调和背景。此刻,我心里是存在一丝疑惑的:原来质朴自然的浦东,如今物质充裕,大楼林立,那么浦东的文化会被物质风景衬托得黯然失色吗?

        浦东数日,阳光明媚,格外宜人。我们参观了张江科技城的东方艺术中心、外高桥保税区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以及原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还走进陆家嘴、张江、临港的不少街道社区和特色文化空间等。改革开放四十年,浦东故事,从小镇或小村的书院、花木文化中心,到洋山深水港,再到中国商飞的宽敞明亮的车间,得到逐步印证;浦东价值,在新场古镇阳光很充足的文化活动室和“上下六百米,里外一百年”的吴昌硕纪念馆里,也在飞驰发展的港口建设以及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的发展中。

        活动组织方安排了几场讲座活动。第一场最初是安排一位作家讲红学,但因那位作家临时有事,讲座前一天找我替他,我讲的自然是电影。

        那个下午,我走进了有着高高台阶和敞亮大厅的浦东图书馆。这幢建筑面积很大,气势恢宏。据说,在它的对面,业已规划兴建面积更大的上海图书馆浦东分馆。浦东图书馆馆内大厅人流密集,来看书借书的读者,包括学生、老人和打工族。这让我颇为吃惊,从中确实不难识得海派文化的底蕴。一屋子来听《红楼梦》讲座的人,看来的是电影专家,竟然没有太过诧异,喜欢古代经典小说的他们对电影同样兴趣盎然。开讲之前几分钟,来了一个身有残疾、坐着电动轮椅的中年男子,在第一排我的对面坐着。“坐在后面我会记不全。”他是一名文化企业经营业主,今天是一个人来的。讲的过程中,时常有人悄悄地进来,却没有一个人退场。

        在浦东图书馆、陆家嘴图书馆、张江科学城书房,以及浦东新区各个城镇文化站、茶楼、书院出没,我看到了在各个行当忙碌着的人们,他们专注的目光,带着对知识的渴求。

        “娱乐至死”的时代,满屏都是娱乐节目,明星受到追捧,如何用知识、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在这样的环境下,朴素的阅读、不屈的文化,尤不能孤军奋战,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在场、到场,多些人声援,用不了太长时间,更多的人会来一起紧握无形的手。

        走进浦东,我们看到了浦东新区在文化上的勃勃雄心。创新似乎只发生在少数几个有文化感的都市地区,比如上海浦东、广东深圳,这不仅仅取决于人才,更关乎文化、机制。文化是真正的土壤。一些地区落后于浦东或许是暂时的,但我不由得想到,如果不让浦东的精神照见他们,不能对文化形成一种全面的依凭,就不可能脱颖而出,产生创造的驱动。几乎每一个新产业抑或“大科技”,比如航空、电子、半导体与芯片、激光、光纤、机器人、互联网、大众传媒、碳纤维、计算机软件、网络商务、网络娱乐、现代医药等等,无不来自于原创。如果不是率先去创新、突破,仅靠外在的花式拳脚,是毫无竞争力的。

        走在灯光璀璨的黄浦江畔,由当下浦东的一幅幅文化风景去想象更为生机勃勃的未来图景,我思绪翻涌——只有用文化,用知识,用思想,才能够牵引着人们的灵魂不断向前走。

        (作者:丁亚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