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奈曼旗与燕长城

    作者:席晓艳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8日 15版)

        我的家乡奈曼旗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一个沙漠边缘的草原小城。对小城的历史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是燕国和燕国所筑的长城。

        燕长城遗址在奈曼旗南部。出小城,沿着乡间平坦的柏油道路向西南行驶,不到一个小时便来到了目的地。这是一座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长城遗址、奈曼旗朝阳沟区段”的石碑,周围都是庄稼地,并没有想象中的巍峨城墙的影子。在石碑后面与庄稼地之间,我们发现了隆起的大土垄,跃上土垄,一条东西走向、宽约3米的土墙地基呈现在眼前,这就是经过专家确认的燕长城遗址了。它从我们脚下往东北方向延伸进入库伦旗境内,往西南方向延伸穿过奈曼进入敖汉旗境内。

        我们找到了在当地做了40多年村支书的赵显章大爷,燕长城遗址被发现的整个过程他都清楚。赵大爷很健谈,听说我们要了解燕长城遗址的情况,话匣子就打开了。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不知道有长城遗址,只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考古专家不断前来考察,由赵大爷亲自带队的就有两次,最终确定了燕长城遗址的具体位置、走向,并加以保护。奈曼旗境内的燕长城长达67.3公里,共有两座烽火台。起点在朝阳沟村北480米,终点在西岗岗村北,崎岖蜿蜒,此隐彼现。长城本体多为堆筑土墙,年久剥蚀,保存较差,现在只剩下地垄和矮墙淹没于树林和田野间,烽火台已坍塌成土丘。

        尽管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长城雄姿,但我们仍为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创造的奇迹所震撼,只是疑惑它何以残破得如此不堪,这样强大的防御工事又是何时开始弃之不用的?

        说起燕长城的来历和发挥的作用,不得不提到燕国大将秦开和“秦开却胡”的故事。

        北方民族东胡族经常南下骚扰燕国,抢夺财物,来去无踪。为了边境安宁,燕国名将秦开不得不“为质于胡”,相当于公开“潜伏”于敌人内部,对东胡的风俗,特别是战术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这也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秦开逃回燕国后,率大军与东胡作战,大获全胜,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拓地“千余里”。

        燕国为了防止东胡人再次南下,在其北面修筑了2000多里的长城,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长城之一——燕长城。因地形走向而置险塞,便于攻战;列高台,以便居高候望,利于传达信息;设嶂塞于山中扼关,便于据守;筑城堡得以驻屯调遣戍卒。从此,奈曼被长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随着秦汉等王朝对长城的不断修筑完善,更加固化了这种阻隔。南部基本是以红山遗民为主的农耕土著民族,北部则是各游牧民族相互争锋的地方,戎、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室韦、女真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今天奈曼小城影响最大的是契丹族。

        当年耶律阿保机带领契丹族称帝之处,就在位于奈曼旗西孟家段村的龙化州城。

        契丹族在建国的200多年间,第一次将我国广大的北方各民族统一起来,打破了燕长城的地域阻隔。汉人北迁,北民南徙,北方的游牧经济与长城以南的农耕经济结合为一体,给游牧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走上了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至此,燕长城彻底失去了其原有的防御作用,“长城内外是故乡”。

        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推进了城镇化建设。北方草原不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的牧场,星罗棋布的大小城镇散布于草原之上,改变了草原固有的面貌,使奈曼地区成为大辽国农业、手工业及冶铁、商贸流通、文化交流的中心。此后,经过元、明、清大一统的朝代更替,草原小城的城镇建制越来越清晰,清初正式设旗并沿用至今。

        如今,古城址早已被老哈河冲毁,仅在老哈河南岸耕地中,东西约2.5公里的范围内,遍布着辽代的残砖断瓦和破碎陶瓷,间杂有已锈蚀的铁器碎块。曾经的龙化州故地,现今是风光秀丽的沙湖和湿地,成为奈曼旗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奈曼旗,这个位于东北咽喉要道上的草原小城,因燕长城的设立,曾经狼烟四起、马蹄声声,也因燕长城失去原有的战争阻隔作用,成为南来北往各民族血脉相融、繁衍生息之地,形成今日开放包容的城镇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燕长城兴于战争割据,衰于统一和平,几近消失的残长城遗址,正是奈曼地区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见证,成为华夏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过去了2000多年,但历史并未走远,悟往知今,了解了祖先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我们便会懂得草原小城的发展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繁荣兴盛。

        (作者:席晓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