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由“写信必读”想到的

    作者:刘火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6日 16版)

        《广注写信必读目录》,铅印、4孔、32开、60页,由上海世界书局于1927年印行。作为一册专讲书信如何写的应用文范本,《广注写信必读目录》分类极为详尽,共分“家书”“贸易”“问候”“请托”“求恳”“短札”“闺阁”“庆慰”“尺牍碎锦”“契据”等十类。又在十类下面细分为“禀父”“谕孙”“久别”“新交”“问疾”“拜谒”等120个左右的小类。这是一册书信写作应用文大全。现摘录一两则,共享汉字文本书信曾有过的魅力。

        在“问候”大类“留别”小类里,编者举证:

        蒲馨乍拂,荷气方来,风笛凄凄,遂成远别。弟,谬承雅爱。时挹清芬,仰叨广厦之帲幪;久扰郇厨,屡承廉泉之沾润。未酬高情,本欲秋凉返舍,情殊依依。倾接故里来书,立时敦道。事关紧要,弗克逗留。是以谨泐数行,以志别悰。区区寸心,幸垂原鉴。即请崇安。临池依切。

        对于这般的汉语文言文文本,今天大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断句的。即便当时(1927年),《广注写信必读目录》已经注意到了“今文学革新,白话盛行”。所以,编者用白话将其文言重写。重写的白话是:

        某某仁兄:菖蒲的香味方才吹过,那荷花的香气又已送来,风笛响了一声,我就和你分别了。承你爱我,时时得以面谈,又信在你的屋里,叨扰好久;屡次借我银钱,还没有报答你,这真是很对不起的。我本想秋天回去,不忍舍了你这情谊,今天接到家里来信,立刻催我回去,因为事关紧要,不能多留,所以就写了几行字的信,表时我的离情,区区的心意,请你原谅罢。

        不过,编者重写的白话却少了些文言的雅意,包括文言里独有的那种抑扬顿挫。而且像“临池依切”这样本是套话的文本格式,在白话里似乎也不好找到对应的表达。

        古人交际,主要得益于面谈和信函往来。信函往往成了后人观照当时人们交往的证物。73卷(不含附编)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共六册),“尺牍”便有14卷。可见书信在苏轼文存里,是一份多么庞杂且重要的内容。书信不仅留下了可资后人研读的文本,而且还因这些书信主人的天资、学养,又给后人留下了另外一种样式的遗产:书法作品。日本人西林昭一编、日本二玄社印行的《宋元明尺牍名品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共六册)里,我们看到古人书信交际留下的书法佳构。苏轼的名帖如《久留帖》《令子帖》等就是以书信留存下来的。“苏黄米蔡”的书法作品,很大一部分也是以书信样式留存下来的。如黄庭坚的《远意帖》、米芾的《箧中帖》、蔡京的《节夫帖》、蔡襄的《虹县帖》等。另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的鲁迅、茅盾、俞平白等所留下的书信,除了它们的文学、史学、哲学价值外,这些书信所呈现的书法艺术,都具有很高的水平。这些笔纸书信,穿越时空,让我们倾听书信主人当时的心跳和脉动。而当下的电子书信,显然没有了这种在场感。

        现在说回《广注写信必读目录》。此书既是书信大全,搜罗的书信样式应有尽有。譬如借钱的书信。借钱一事,无论古今,都不是一件容易开口的事。不过,《广注写信必读目录》所提供的“借银”书信则写得很是淡定:

        “梅传春意,雪兆丰年。遥想仁兄诗酒豪情,与复不浅。宁知数百里故人,穷愁潦倒,卒岁无资乎?爰不揣冒,赧颊陈情,请伏祈慨掷百金,以纡眉急。来岁蜗居脱业,即报高情。伫候好音,便询文禧,不一”。

        此信开头写喜景写好兆、再恭维收信人。接着陡然一转,直奔主题:请借文银百两以便过年。借钱,虽卑,但却不能过于卑;借钱,总不好开口,但却一定要开口。于是我们才看到了古人运用书信才可能有的委婉与直接。这大约比面对面会少一些尴尬吧。

        如今纸笔书信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许多人连《广注写信必读目录》所举证的120种应用书信,恐怕听都没有听说过。如“慰下第”(即安慰落榜考生)、“慰火灾”等。再就是由于血亲姻亲以及师友等各种关系烦琐的称谓,以及老幼尊卑的称谓,当下恐怕已是稀罕之物了。如“令表兄(称他人)”“敝表弟”(自称),“尊纪(称他人)”“小价(自称)”等。当下,由于有了更多的交际方式,有了比笔纸快捷得多的通信方式,譬如电子邮箱、短信、微博、QQ、微信等,或许真的用不上以笔以纸写的书信了。事实上,我们已经告别了纸笔书信的时代。这当然谈不上进步与倒退,也谈不上革新与保守。有些伤感的是,由于没有了纸笔书信,文化的积淀或文化的传承,会不会由此减少一些因子?

        自互联网始,特别是自电子邮件问世以来,原来以笔纸书写、以驿站邮政传送的书信,隐没在历史的后台。用笔用纸写成的书信,几近绝迹。以至于书信的格式、书信的私密、书信的高雅,以及书信的一般用语,已经陌生。纸笔的书信,即将成为或几近成为考古的对象。

        (作者:刘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