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怎样教语文

    ——一位语文老师的三个追问

    作者:张楠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5日 14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知与行】

        作为一位入职刚刚三年的老师,或者我是没有资格写这个题目的。然而转念一想,或者正因如此,我倒很适合作一篇这样的文章。在我而言,那些学生时代的渴望和诉求还未完全消逝,而做一名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又是迫在眉睫。处在一个过渡期的我,或者可以协调教与学之间的种种理想与现实,在“怎样教语文”这个话题上谈一点点看法。

        在学不好以及不想学语文的同学中,总是有着这样一些看法,例如:语文(或者是语文课)没意思,不想学;或者语文太难,学不会;抑或是虽然觉得有点意思,但是听个热闹就完了,事后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没有收获感。学生的挫败也即是老师的挫败,从这些挫败感出发,我向作为语文老师的自己追问三个问题。

    问题一:当我教语文时,我在教什么?

        问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回答倒也很简单:“语”是语言,“文”是文学,“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结合。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有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篇章理解与赏析、写作等等具体的学习内容。从幼儿园到高中,老师们也一直在教学生怎么朗读、写字,怎么组词、造句,怎么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当然还有,怎么写一篇作文。

        这些固然都非常重要,它们构成了语文的基石;但如果语文课只有这些,则是缺少灵魂的。试想一个孩子可以流畅的使用母语,却不想与身边的人交流;一个孩子能准确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但他却对阅读不感兴趣;一个孩子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在评价生活中的事件时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的语文教育,一定不能说是合格的。

        语文课程,在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应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激发对文学文化的热爱以及建立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念。要给语文下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语文就是生活”。只传授知识的课堂不会是好的语文课堂,也不会是受欢迎的课堂,更悲哀的是,它甚至也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记住那些“千锤百炼”的知识。

    问题二:我们该怎样教语文?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有众多教学实践的理论;语文教育界的前辈们也对语文教学有过数不胜数的研究,获得了众多成果。想要在短短的篇幅中总结出语文教学的方法,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我还是想试着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回答——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各有其长处,但归根到底是要把语文之美展现给学生。

        不能否认的是,语文本身就很美。从汉字的悠远神秘到诗词的韵律铿锵,从思辨精神到感性之美,从平凡小事中的乐趣到伟大人格的魅力——语文之美无所不在,包罗万象。因此,并不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制造趣味吸引学生,而是我们要把那些曾经深深吸引了我们的东西用更好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不会”和“不想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足够的“铺垫”。那么寻找教学方法的过程就是为学生理解和欣赏搭建“脚手架”的过程。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我听到过许许多多的对《红楼梦》的抱怨声——“我是个男子汉了,不想看那些儿女情长的东西”“人物太多,情节太复杂,完全理解不了”“这不就是一本爱情故事嘛,没啥了不起的”……孩子们并非理解不了、欣赏不了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而是他们根本未能得窥门径,即使其中有的孩子为了考试把这本小说已经读过两遍。因此,作为老师,我的任务就是:破解这些误解与偏见,在阅读讨论中还原一本真正的《红楼梦》,引导他们去思考发现曹雪芹对女性的赞美、对人性复杂的认识和对“家亡血史”的沉痛书写。

    问题三:合格的语文老师应怎样平衡学习和考试

        “教什么”和“怎么教”,涵盖了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核心思考。不过,我还是想追问一下另一个重要问题,即语文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是考试(尤其是高考)在扼杀语文学习的乐趣吗?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怎样平衡学习和考试?

        其实,我认为把应对考试和真正的学习对立起来是不合理的,以考试驱动的语文教学未必就一定不会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往远了说,苏轼在科举考试中荣列三甲,他同样还是毋庸置疑的文章大家,是一位从素养到品格都一等一的文人。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帮助学生去认识和面对考试。在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老师时,我曾与同学们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而这些正在被高考“摧残”“折磨”的孩子却给出相当理性客观的回答——“考试作为一种筛选机制,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它保证了起码的公平”,“真正把语文学到家,考试成绩也不会差”,“考试也出好文章,考场作文虽然有诸多限制,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关键还是自己得舞技超群”。

        显然,一味指责考试是不合理的,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们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这不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吗?剩下的,便是老师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便是考试的命题人命出好题、杜绝怪题,让那些真正有水平的孩子能够考出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

        事实上,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恐怕也未必能够真正在考试中“无往不利”。在近些年的高考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以北京卷为例,试题的难度提升并不体现为刁钻怪僻,而是侧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传统文化的传承、阅读中个人的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这样的考试,势必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导向。

        (作者:张楠,系北京亦庄实验中学 语文教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