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金城意象的文化意蕴

    作者:赵德波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3日 13版)

        《史记》 资料图片

        金城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佩文韵府》所收录的条目除金城之外,还有金城塞、金城固、金城宫、金城安、金城坊等,多达18条。金城具有多种内涵,并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其文化意蕴的丰富性使得它作为经典意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因此,把握金城意象的文化意蕴,对于解读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具有破译编码的作用。

        第一,地理与文学的金城。西汉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正式设立金城郡,使其成为中央朝廷直辖的行政区域。关于金城之名的由来,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曰:虽金城汤池。”颜师古认为:“瓒说是也。一云,以郡在京城之西,故谓金城。金,西方之行。”由此,金城得名原因有二:一是期待其城坚固如金属筑成,无法攻克,成为战略要塞。二是由五行说的理念推衍而来。西方为金,而金城位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西部,正与五行说的配置相合。五行说体系中,金又与兵戎之事相配,由此而来,金城亦有战略要塞之义。金城正式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始于西汉昭帝时期,而在此之前,已有将西部地区称为金城的先例。汉初,刘敬劝谏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张良从其议,说道:“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这里的金城指的是关中地区,是就其易守难攻的地势而言。金城作为牢不可破的意象走进汉代士人的视野,并且在其本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

        金城作为文学意象首先出现在贾谊作品之中。《过秦论》在描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骄纵之态时写道:“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解道:“金城,言其实且坚也。”此处,贾谊以金城比喻关中地区,所指地域与张良所言相同。从战国到汉初,金城和天府都用于描述地理形势,含义有相同之处。《战国策·秦策》载,苏秦将秦国所辖地域称为天府,一方面指地理形势险要,另一方面又指物产丰富。张良作为西汉初年的开国元勋,把关中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继承的是苏秦说辞对天府所赋予的内涵。贾谊生活的时代晚于张良半个世纪,他假托秦始皇称关中是“金城千里”,而没有再称为天府,只用金城一词,只侧重于地势险要的一面。作为地理名词,金城与天府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演变过程。

        第二,政治与道德的金城。城,字形从成、从土。成,即古“城”字,古字象以戌(象斧钺之形)守卫都城之形。城,其本义是以武力守城,属于军事术语。由此而来,金城一词自然也是军事术语,这是它的本义。蒯通是秦末汉初的一位谋士,《汉书·蒯通传》记载,他在说服徐公降赵王武臣时说道:“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则边地之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降而身亡’,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对此,颜师古注曰:“金以喻坚,汤喻沸热不可近。”金城,指的是坚固的城墙,蒯通以“金城汤池”为喻,形容范阳城牢不可破。焦延寿是西汉后期《易》学传人,所著《易林》多次提到金城,其中除《革之临》单独提到金城,其余各例则是在金城之外又有所附加,或称“金城铁郭”,或称“金城铜郭”,除此之外,还有“以铜为关”,或“以铁为关”。内城称城,外城为郭,古代城墙通常由内外两重构成,用以增强抵御能力。关,指城门的锁。《易林》里反复出现金城,并与铁郭、铜郭、铁关、铜关相组合,展示的是牢不可破的城市防御系统。金、铁、铜都取其坚固的属性,而金城的主要功能,就是抵御外寇,确保平安。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将金城一词作为军事术语运用,焦延寿《易林》出现频率最高。

        军事从属于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原本作为军事术语出现的金城一词,就被引申到政治领域,成为政治概念。贾谊在《上疏陈政事疏》中论及君臣关系时说道:“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颜师古注曰:“此言圣人厉此节行以御群下,则人皆怀德,勠力同心,国家安固不可毁,状若金城也。寻其下文,义可晓矣。”由此可见,金城在这里被赋予了政治的内涵,即国家安固不可毁,状若金城,国家的安固并非是由于城墙本身之坚,而是圣人以上化下,人皆怀德,勠力同心的结果。贾谊所说的金城,指整个国家安定稳固,着眼于朝廷政治。西汉初期,金城有时还指单独个人在政治生活中坚牢的地位。《汉书·邹阳传》记载,汉景帝之弟梁孝王深得其母窦太后宠爱,贵盛一时。前丞相袁盎阻止梁孝王求为皇储的图谋,被他派人刺杀。事情败露之后,梁孝王惶恐至极,邹阳作为梁孝王的门客,得到齐人王先生的指点,前往京城进行游说,为梁孝王解困。邹阳对王长君说道:“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得毋竟梁事,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太后厚德长君,入于骨髓,而长君之弟幸于两宫,金城之固也。”王长君按照邹阳的指点,劝说汉景帝不再追究袁盎被刺一事并获得成功。这样一来,王美人在后宫和太后那里的地位也就得到巩固。在这种形势下,王长君作为外戚,自然也就安如泰山,稳如金城。这里的金城之喻,指的是个人政治地位的稳固。

        《诗经》在西汉初期就被确立为儒学经典,《韩诗外传》作为西汉时一部重要的解经之作,其中也出现了金城意象。其卷八记载:“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归厚,必念治生。日慎一日,完如金城。诗曰:‘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这段话主要论述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问题,所引《诗》句出自《小雅·小宛》。关于该诗诗旨,朱熹说道:“此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所以,“完如金城”指的是君子在日复一日的修养之后,达到的一种不被邪念侵扰的最高状态。金城意象被赋予道德因素,内涵进一步丰富。金城最初作为军事术语出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渐扩展到政治、道德领域。尽管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对于金城都是取其坚牢之意,这在三个领域中是一以贯之的。

        第三,作为神山的金城。昆仑山本是传说中的神山,是成仙之人和西王母所居之处,相传为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载:“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西王母是古代仙人,所在的仙境是以黄金修筑城墙,城上还有黄金台,当然可以简称为金城。《佩文韵府》卷二十三卷下引《墉城集仙录》云:“王母所居,有金城千里,玉楼十二。”《墉城集仙录》出自唐末杜光庭之手,《太平广记》卷五十六所引《墉城集仙录》有关昆仑宫的记载如下:“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郡。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室,紫翠丹房。”《墉城集仙录》对昆仑仙境的叙述,本于《十洲记》的记载,只是个别字句稍加改动而已。从《太平广记》所录上述文字判断,其中的“有城千里”,应为“金城千里”,“有”字乃是“金”字之误。西王母所居的仙境称为金城,其原型是《十洲记》对昆仑宫的叙述。到了唐末五代,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则简称西王母所在的昆仑仙境是“金城千里”。宋代张君房所编撰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三、二十六对昆仑仙境的叙述,基本是照录《十洲记》的相关记载。

        仙境中的金城,指的是以黄金所筑之城,是把仙境加以宫廷化,并且在富贵珍奇方面踵事增华,反映出追求富贵的世俗情怀。就此而论,仙境中的金城,与作为行政区域,地理名词,军事、政治、道德概念运用的金城,在指向方面大相径庭,内涵差异极大。然而,仙境称为金城,仙人西王母称为金母,都位于西方,明显也是受五行说统辖。

        (作者:赵德波,系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