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31日电(记者齐芳)小鼠是生物学家们最常用的实验动物,那么在小鼠身上的那些让人激动的发现,能“照搬”到人类身上吗?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敲除“长寿基因”SIRT6的食蟹猴模型,发现这个在小鼠身上起关键作用的“长寿基因”在灵长类动物中却发挥着非常不同的作用。
该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说:“基于小鼠的衰老研究为我们研究人类衰老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线索,但这一发现提示我们,这样的研究结果如果要用在延缓人的衰老上,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这一成果北京时间23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
早在1999年,人们就发现Sir2基因具有延长酿酒酵母寿命的作用,因此被称为“长寿基因”,其同源基因SIRT6也被认为参与了衰老及寿命的调控。“长寿基因”的作用在对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过量表达SIRT6能够延长雄性小鼠的寿命,而敲除SIRT6则会使小鼠表现出皮下脂肪减少、脊柱弯曲和变形、骨密度降低、肠道上皮受损、端粒缩短等加速衰老的表型,且小鼠寿命缩短至约1个月。由于SIRT6在功能上链接着表观遗传稳态、基因组稳定性和代谢调控,因此SIRT6被认为是经典的“长寿蛋白”,并成为人们试图延缓衰老的重要靶标。
“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SIRT6作为‘长寿蛋白’的证据均来源于小鼠和其他低等模式生物,它能否在灵长类动物中发挥类似的功能尚不清楚。”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指出。
来自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创新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首次实现了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
刘光慧介绍,与SIRT6敲除小鼠表现的加速衰老表型明显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数小时内即死亡。多项分析结果显示,SIRT6敲除的食蟹猴未见加速衰老表型,却表现出严重的全身发育迟缓,新生的SIRT6敲除猴的脑、肌肉及多种其他器官组织均表现出明显的胚胎期未成熟的细胞和分子特征。此外,利用人类干细胞模型开展的研究表明,SIRT6缺乏也可阻滞人类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并导致脑发育迟缓。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该文章上线前不久,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莫斯塔夫斯基等人也报道了携带SIRT6酶活缺失单点突变的人类胚胎,这些胚胎均停滞于妊娠中后期。他们的发现与我国科学家的发现不谋而合。
这一研究本身对临床认识胎儿发育停滞或围产期致死具有重要意义。“这提示我们,即便同为哺乳动物,只决定低等动物衰老的基因对人类来说也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功能,比如调节发育。”刘光慧认为,有了治疗的靶向,科学家就可以为维护人类健康做更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