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

    觅西施记

    作者:周华诚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0日 14版)

        她趴在工作台前,专心致志地挑选一堆珠子。手指轻轻摩挲,一粒一粒分拣,安静又娴熟;很快,她把整堆的珠子分成了两个小堆。

        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那两小堆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她说,你看,这一堆有小瑕疵,这颗形状不够圆,这颗光彩有点儿发木,你再看另一堆,每一颗是不是都很完美?

        我弯下腰身,学她的样子,睁大眼睛尽力分辨,然而并没有那么容易——两小堆珠子依然是差不多。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每天分拣一万颗珠子的话,你一定一眼就能分出来了!”她笑起来。

        我觉得惊讶。分拣珠子,这是在珍珠的设计生产流水线上看似枯燥轻松的活,却如此困难。我问她,这个工作能不能用智能机器取代呢?她回答说不行,电脑程序是计算出来的,而人脑程序更多凭的是感官直觉,用目光扫过,指尖摩挲过,一粒珠子的质感颜色形状,人瞬间就做出了判断,好还是不好,也立刻就有了分别。

        去年秋天,我在日本拜访过极其现代化的工厂流水线,偌大的厂房车间,机器在井然有序运转,却见不到一个工人。只在最后的成品环节,有一名员工在做质检。当时我们也好奇,问为什么偏在质检这一关需要人力。老板说,他们经过长久比较,发现这个环节人力才是最高效的。一名资深的员工,一眼就能分辨孔眼的大小与平整度;而且生产出来的东西,毕竟是给人使用的,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永远是最重要的。

        几乎是同样的场景——不过,此时此刻,我是在浙江诸暨,一个叫山下湖的小镇,一间普通的珍珠车间里;质检员换成了珍珠分拣者——别看山下湖只是一个小镇,却是中国珍珠之都,世界上98%的淡水珍珠产自中国,中国80%的淡水珍珠,就来自山下湖。

        我于是对这位名叫林娟的员工更有兴趣了。我问她做这工作多久了,答四五年。她果真是奔着珍珠来的,家在遥远的北方,大学毕业后因了珍珠的美丽来到南方。“谁不热爱美好的东西呢,何况是珍珠”,她一边说一边笑,好看的眼睛眯出弯弯的曲线。

        于是想起一个词:明眸善睐。对了,我听说珍珠是有明目的效果,那么天天注视珍珠的人,眼睛是不是也会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美?

        诸暨,一座江南的小城,一个出产悠久传说的地方。它最知名的传说,来自于那位名叫西施的女子。今天我们到诸暨来,内心其实隐隐地也藏了一个想法,希望能遇到一位西施。

        从珍珠馆里出来,我依然对那些形形色色的蚌壳充满兴趣。什么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池蝶蚌,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珍珠产生的过程,是因异物进入柔软的蚌体,蚌受到刺激,却又无法将异物排出,于是分泌物质将异物一层层包裹,这才有了珍珠。

        “珍珠,就好像是蚌的眼泪——异物进入人眼,也会泪流不止。”一个美丽的女子,向我们解说珍珠的产生过程。“可以说,珍珠是靠时间来孕育而成,就像母亲一样。蚌壳坚硬,蚌体温柔,多像女性的性格。珍珠也是优雅、内敛的,它的光泽也温润无比,更像是我们女性……”

        这位80后的女子,容颜也如珍珠般温润美丽,她是一家珍珠企业的接班人。

        她的家,也就在山下湖,她家是上世纪70年代那批最早尝试养珍珠的人家之一。小时候,她天天与珍珠相伴,看着父辈的辛劳,养蚌取珠的不易。风里雨里,直到卖出一颗颗祼珠,换来一小沓钞票时,才可见到父辈们脸上的欢喜。

        长大后学成归来的她,又亲历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整个山下湖的珍珠产业遭遇困境。山下湖的珍珠产业,都是养殖珍珠、销售裸珠,裸珠销到我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这种裸珠、散珠的经营,就像大多数农产品一样,附加值并不高。而她果断切入了珍珠成品设计、镶嵌、销售领域,把手里这颗古老的珍珠,注入了时尚与前沿的全新的文化内涵。

        在展厅里,我欣赏着一件件精美异常的珍珠作品,神驰天外。这些原创的艺术作品,让一颗颗普通的珍珠璀璨夺目,产生的效益比当年她们父辈手中的裸珠价值高出数千倍、上万倍。这难道不正是农业产业未来的方面吗?筱曼也曾说,珍珠产业的愿景,是美好可靠的。“珍珠作为一个产业来说是可持续的,因为它属于农业范畴。在当今世界,农业是不会衰落的。”

        说得好。2016年秋,她们的珍珠作品,入选G20峰会礼品行列,一款特制的清雅茶具,杯盖上的一颗珍珠,成为最大的亮点。

        我也一下子明白,为什么她的珍珠,会以“天使之泪”来命名。一个蚌即是一个生命的历程。正如蚌珠的孕育,不经历泪水与挫折、磨难与改变,怎么可能蓄积力量,迎来华美绽放?

        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蚌,也不会有两颗一模一样的珍珠。

        在山下湖的珍珠小镇,我们还听说了一群“网红”的故事,于是忍不住好奇前往探访。山下湖随地都可见蚌塘,蚌塘边就是自家小别墅,院子里停着汽车、摩托车。这是养珍珠的寻常人家。在这样的小院子里,说不定就藏着一位开蚌取珠的网络直播红人。

        这些“红人”,并非你想象中的帅哥靓女,多数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龄从20来岁到50多岁都有,网名就普通了,“珍珠哥”“珍珠妹”“珍珠阿姨”“珍珠爸爸”……一只手机开着直播软件,摄像头对准一大盆珍珠蚌,一位穿着时尚的阿姨坐在盆边娴熟地开蚌,开蚌取珠的过程也被成百上千位网友围观。

        网友买蚌,她开蚌,开出的珍珠归网友。她成了网友口中的“珍珠妈妈”。儿子詹鑫达是个80后,当初正是儿子“突发奇想”搞开蚌直播的,没想到人气挺高,她也一下子成了“网红”。做了30多年珍珠生意,她根本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当明星”。每天她穿得美美的,化上淡妆,坐在摄像头前开蚌,儿子给她打打下手,有时网友会赞一句:“珍珠妈妈今天好美啊!”她就开心得很,开蚌也更顺手了。

        三四十年前,“珍珠妈妈”做生意是直接背着裸珠上市场;十年前,大家在网上开淘宝店卖珠子;如今珍珠散户们各显神通,一边做直播一边卖珠子。可以说,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让珍珠养殖户们从1.0时代进化到了3.0时代。一位位普普通通的泥腿子,触网、学习、尝试、创新,不自觉地加入到了推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在山下湖,两天的寻觅,让我们感受到蚌的生命力与珍珠的美好,更感受到人的创造力与生活的美好。在诸暨,我们本为寻觅西施而来,西施也的确在这座小城无处不在——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镌刻在苎萝山的碑刻上,描绘在画家的图画里,浮现在我们的想象中。李白说,“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一千个后人,便有一千个西施。这些西施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发型衣饰个个不同,身姿婀娜兮颜值高,眼波流转兮荡人魄。西施之美无与伦比,亦是中国人在不同年代,对于世间美好的极致想象;时至今日,我们心中的西施之美,又是如何?

        在山下湖,我恍然发现,我似乎已遇到今日的西施。

        (作者:周华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