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和评论《闽东事 天下理》在内蒙古各地引发热烈反响和学习热潮。《内蒙古日报》6月2日第三版上半版全文转载了该文和评论。内蒙古农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扶贫办要求上万名五级下乡扶贫蹲点干部学习该文,感受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坚决打好打赢祖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
正在基层调研文化扶贫工作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认真研读了报道。郑福田说:“《光明日报》记者从历史的视角展示了脱贫攻坚的战略地位,又以习近平总书记步行穿行贫困地区的细节,折射出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让人感动感慨。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需要各级干部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也需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还需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各级干部唯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和优良作风,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推进。”
内蒙古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蔡长青组织中心研究人员召开学习研讨会。学习会认为,《光明日报》的文章和评论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学习总书记在宁德的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形成脉络和理论精髓,对我们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内蒙古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脱贫任务艰巨,要确保在2020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细化到帮扶精准、增收稳定、保障兜底、脱贫真实、群众满意5项要求上,确保脱真贫、不返贫。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一直在扶贫一线工作的旗委副书记赵希文说,不久前乌兰察布市两位县级党政主管因扶贫攻坚不作为、乱作为被免职。全市干部正在深刻反思,引以为戒。《光明日报》的报道,让我们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民的感情,总书记的扶贫经历给扶贫干部树立了榜样,更加坚定了脱贫的信心。贫困地区的干部更加需要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精神与为民情怀,以崭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主战场,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全心全意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早日脱贫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见习记者 张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