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7届会议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决议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要坚持多边主义,加强人权领域对话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消息传来,引发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提出“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首次将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同时纳入联合国决议,为在人权领域实现合作共赢、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大家一致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开创人类美好未来的重大贡献,体现了大国领导人的格局和智慧,彰显了大国担当、天下情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赞同和支持。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专家学者表示,我们身处经济全球化时代,合作是这个时代的本质,共赢是这个时代的要求。我们拥有同一个地球,有着共同的利益,也面临相同的挑战,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首次将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同时纳入联合国决议,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看来,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被纳入联合国决议,这是中国理念影响世界、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的通过,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的广泛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说,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愿景走向实践的新的里程碑,对在联合国框架内理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需要各个国家团结合作。”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表示。
引领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逆全球化潮流凸显、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增加,保守主义、民粹思潮、排外行为不断。我们处于国际政治经济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大转折时期。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世界向何处去?21世纪国际社会能否避免和远离战争、冲突、恐惧、仇恨、分裂、贫困、饥饿、混乱,迎接和平、安宁、安全、和谐、开放、包容、美丽的新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表示,在世界历史的转折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命题宏大,立意深远,恰逢其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未来国际社会携手共进描绘了宏伟蓝图、宏伟篇章,展示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以及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远智慧和博大胸怀。”张树华说。
中国倡议越来越为世界所接受,中国理念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同,中国话语越来越多地进入世界议题。
“这是好倡议、好理念、好话语。好就好在它用一种全新的眼界观察世界、理解人类,用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式解决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用充分彰显人类文明光辉的价值塑造世界。今天的世界需要崭新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先进的价值观来引领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这样的理念。”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
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写入党章。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序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磊说,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是新时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共同发展和全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外交政策理念在国家法治上的最高宣示,让各种新老版本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在彰显大国风格、大国气派、大国胸怀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前不攻自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共商共建共享,我们不会轻易吞下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苦果。”王灵桂表示,针对美国利用“301调查”挑起对华贸易摩擦这一充满单边主义色彩的贸易保护行为,“中国有底气、有自信,我们不愿意打贸易战,我们也不怕打贸易战,美国一旦挑起贸易战,我们愿意有理有力有节地奉陪到底。”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韩喜平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世界未来的走向,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符合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按照这一理念为世界所作的贡献,得到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支持和拥护,充分表明了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王昊魁 张胜 刘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