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整合村社办公

    “来一趟什么事都能弄好”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吕昂迪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04版)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的村民发现,村党支部书记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便民服务大厅,村里的会计、出纳也会每周两天准时坐在大厅里办公。来办事的老党员徐世达赞不绝口:“这样多好,办个事也不用找来找去、跑上跑下的,来一趟什么事都能弄好。”

        从独立的办公室到一张办公桌,今年4月以来,奉化区按照市委“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针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部分村社办公用房面积过大、少数村社干部办公机关化等问题,全面开展“小办公、大服务”行动,向全区各乡镇(街道)及所辖353个村、40个社区发出号召,倡导村社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集中办公、下楼服务、一线解难,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新一届村社干部作风建设,全力打造业绩过硬、群众满意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目前,全区村社已整合腾出办公用房317间,共计6394平方米,全部改建为公共服务场所。村社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走进项目一线、走进群众家里,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广泛点赞。

    办公场所小一些 服务阵地大一些

        近年来,奉化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改建后,原有的村社办公用房普遍存在面积较大、分散办公的问题,村干部几乎各有一间办公室。村民来办事,常常需要找好几个人、跑好几间屋,有时跑空了还得多来几趟,村民们对此颇有微词。部分过于宽敞的办公室也总是冷冷清清,实际服务效率明显偏低。

        活动开展以来,各村社通过民主决策,“一村一策”制定调整方案,赋予办公场所新的用途,有效拓展了村社服务阵地。

        很多村社首先对办公用房进行了调整。按照“不隔断、不装修、不添设”的“三不”标准,岳林街道调整了8个村社的办公用房,除了门牌更换,未多花一分资金。锦屏街道正明村根据实际情况,腾出两间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和支委3人搬到一起集中办公。正明村党支部书记周声波笑着说:“集中办公好处多,不但我们几个人商量事情方便了,连空调费都能省下不少。”

        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是最先响应“小办公、大服务”活动的村之一。村里有20多名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子女或忙于生计,或不在身边,日常照料多有不便。因此该村将部分办公用房改建成了老年食堂,为这些老年人提供午餐晚餐服务。老年食堂按照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3元、80岁至89岁老人每人每餐4元进行收费,对村里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将富余的办公用房改建成便民场所也解决了很多村社服务阵地不足的问题。曾经的办公室如今成了会议室、谈心室、阅览室、农技讲堂、卫计服务站、党员远教点、救灾物资储藏室等公共服务场所,填补了多项职能空白。

    上楼办公少一些 下楼服务多一些

        “小办公”是形式,要实现“大服务”还需要村社干部办公去“机关化”,让干部打开门、走下楼,缩短群众办事的“物理距离”。

        “以前我们到村里,盖个章问个事,得一间间办公室找过去,现在大通间‘一层式’办公,办事方便多了。”莼湖镇许家村的许大爷满口称赞。

        按照“小办公、大服务”的理念,各村社有针对性地完善便民大厅值班坐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梳理优化30多个服务项目,做到“一窗式受理、一层式办结”,要求主职干部每周至少两天到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大大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真正让群众“少跑几趟腿,少敲几扇门,少费一些口舌”。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保障,奉化区积极加大区、镇、村三级财政保障力度,落实党费对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适当补助政策,要求各村社按照“干部办公集中化、服务群众规范化、工作决策民主化、村级事务阳光化”优化服务设施,建设满足“有一个公开栏”“有一个亮相台”“有一面心愿墙”等“十有”标准的便民服务大厅。从微小处着手、从实际需求考虑,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关爱。

    坐等上门少一些 入户走亲多一些

        作为直面群众的基层第一线,村级服务好不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服务群众需求为中心,奉化区结合“小办公、大服务”开展了党建进组、服务入户工作,督促村社干部让“大脚板”真正能够走村入户,让村社办事也能“最多跑一次”。

        尚田镇鸣雁村的村民多年来都有一个“温泉梦”,但苦于资金不足,始终未能圆梦,村党支部书记田平孝自掏腰包外出招引技术、资金,帮助村民们拾起了搁置多年的计划。张家坑村主任毛永南无私传授自家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建起了80余亩高山蓝莓采摘基地,积极帮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江口街道中横村老书记郑华良更是骑着电动车、盛夏顶着高温、入冬冒着寒风,将街道81条河道逐一建档立卡,用行动支持维护着“五水共治”工作。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吕昂迪)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