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秦岭国家植物园一期项目建成,园区举办了隆重的开园仪式。秦岭国家植物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植被分带最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植物园,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植物园。
其实,早在项目实施前,亚洲开发银行聘请多国专家前来考察。“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秀项目,可以缩小中国环境保护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秦岭国家植物园对世界具有示范意义”……考察结束后,外国专家纷纷表示。
外国专家为何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秦岭国家植物园具有怎样的生物学、生态学意义和战略地位?其建设的远景目标又是什么?带着以上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秦岭国家植物园副园长、高级工程师崔汛。
记者:秦岭国家植物园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怎样的生物学、生态学意义和战略地位?
崔汛:秦岭地貌复杂,生态系统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兼具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生物群落,是北半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之一。因此,秦岭与北美落基山、中欧阿尔卑斯山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的具有生物地理分界意义的山脉,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典型代表区域之一,更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秦岭国家植物园是千里秦岭资源最丰富的一段,海拔跨度至3000米,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生态系统。
园区内植物分带清晰,海拔480米至780米为低山杂果林带,780米至2000米为落叶栎林带,2000米至2400米为针阔混交林带,2400米至2600米为桦木林带,2600米至2800米为针叶林带,2900米左右为太白红杉林带,29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灌丛带。通过对这里植被及其生态背景的分析研究,可以追溯现有植被的发展历史和演替过程,也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植被的更新和重建提供基本依据。
除了丰富的植物资源,秦岭国家植物园境内还有40多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如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
记者:作为目前世界上规划面积最大的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崔汛:秦岭国家植物园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境内,规划面积639平方公里。西起黑河,东至周至与鄠邑区交界,北起S107省道,南至秦岭梁。园区整体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中植物迁地保护区10平方公里、生物就地保护区575.31平方公里、珍稀动物迁地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16平方公里,复合生态功能区37.69平方公里。
园区所在的田峪河流域,山高涧急,为秦岭北坡“七十二峪”中生态系统完整的典型代表,浓缩了秦岭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园区所在的田峪河流域、首阳山等,邻接鄠邑区涝峪,在秦岭植物研究的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是首阳小檗、涝峪薹草等许多物种的模式标本采集地。植物园的建设区域,海拔高度从480米至3000米,山区、峡谷、溪流等地貌类型丰富,植物生态群落类型复杂(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浅山农林交错区等),各类植物生存繁衍所依赖的环境多种多样。
如此界定秦岭国家植物园的范围,是综合考虑了生态系统及植物群落的完整性、原真性与连续性、生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代表性、小流域的相对封闭性、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吻合协调性、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协调性与建设可行性等众多因素的结果。
记者: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的远景目标是什么?
崔汛:建设秦岭国家植物园,旨在揭示自然生态奥秘,服务自然与人类——这是植物园应有的使命和职能。当前,首先要发挥地理优势,针对秦岭的生物及生态特点进行系统研究,使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示范窗口和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及展示的载体和平台。
国家与地方在有关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生态功能区划上进行了明确界定,即秦岭山系的主体功能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供生态产品”,秦岭国家植物园当然也在这个范围内,引种保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将成为今后的核心工作。未来5年,我们计划使迁地保护区的植物物种保有量达到1万种,以秦岭、陕西及周边区域的物种为主。为此,不仅要在专类园、资源圃、温室馆等硬件设施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还要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培养上大幅提升水平。
在建设、运营好秦岭国家植物园,使其成为秦岭献给地球的最好“礼物”的同时,我们还将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争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既包括实物,也包括文化、理念等),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区域样本。
(本报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