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注视版图中央,一座横贯东西的巨大山脉赫然而立、绵延千里。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用“秦”命名了这条山脉。自此,“秦岭”之名流传后世。
自古以来,秦岭就是中国的绿色根脉。在地理学家眼里,它是“中央之山”,是南北方的分界线,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气候学家眼里,它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生态学家眼里,它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在文化历史学家眼里,它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龙脉”所在。
进入21世纪,中国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秦岭热”。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秦岭,成为全社会聚焦的重大命题。正是在此种背景下,秦岭国家植物园应运而建。
今年9月底,秦岭国家植物园正式开始迎宾。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国”字号植物园,它坐落于秦岭中段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规划面积639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植被分带最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植物园。
生物资源的绿色宝库
一段脱氧核糖核酸片段、一个细胞、一粒种子、一片树叶……这些不起眼的基因数据,或成为构建未来生物科技和产业的砖石。事实上,在现实中,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拥有世界级基因库,由此掌握生命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源。
作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是我国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由于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东部湿润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动植物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博物馆”之称,已探明的有3436种种子植物、722种动物、440种苔藓和425种地衣。其中,独叶草、太白红杉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44种。
除了丰富的植物资源,这里还分布着40多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如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
“在秦岭建设一个大型的植物园,作为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几代生物学家的追求。”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如是表示。
为了切实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000年6月,陕西省省长办公会议决定建设秦岭植物园,并成立了秦岭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同年7月,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
2006年10月10日这一天,陕西省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联合共建秦岭国家植物园,并明确了联建四方的主要职责。从此,秦岭国家植物园正式拉开了生态建设大幕。
生态旅游的绿色名片
从西安出发,经行70余公里的环山公路,便来到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秦岭国家植物园。虽然已是深秋,但这里的景致却丝毫不减。站在秦岭的第二主峰首阳山上极目远眺,层峦叠嶂,满目秋色。
此外,你还可以在入园区体验生物的多样性;在花海里融入万紫千红;在温室馆、标本馆、科普馆、古生物馆里探索动植物的奇妙世界;逛小镇感受民俗风情;住民宿回归田园生活;戏河水观赏神秘峡石……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经过10余年的规划与建设,秦岭国家植物园现已基本完成“一河两场三湖四馆六区十八园”的重点建设。其中一河指田峪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两场指大门广场和停车场;三湖指翠湖、太极湖和枫叶湖;四馆指科普馆、标本馆、温室馆和古生物馆;六区指湿地恢复区、水生植物区、花卉引种试验区等区域;十八园指蔷薇科园、杨柳科园、槭树科园、千屈菜科园等专科专类园。
如今的秦岭国家植物园,已经焕发出“生态文化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别样风采,成为陕西省在生态建设上践行“追赶超越”的绿色典范,也将为保护与开发秦岭这座“绿色中国之根”谱写出新的篇章。
环境保护的绿色样本
作为中国的地理标识,秦岭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从规划之始,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发展目标,就直指“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植物园和国家生态示范基地”。
按照“保护、研究、科普、利用”并举的方针,秦岭国家植物园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科学教育与普及、生态资源利用四大功能,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统筹发展的原则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建设思路,生态保护提挡加速,园区面貌日新月异。
据介绍,秦岭国家植物园在物种收集、保存和保护上采取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在已建成的18个专科专类园中,共引种活体植株1000余种,收集观赏价值的宿根花卉种子193种,均挂有标签,引种信息档案完善。其中,仅秦巴园中就收集了青檀、陕西紫堇等18种秦巴特色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移民搬迁、生态补偿等措施,秦岭国家植物园对田峪河流域的植物、动物、水文、自然景观等进行了全面保护恢复,田峪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5%。
专家表示,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建成,不仅完善了森林保护的高级形态,而且对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秦岭这个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周边建设一个植物园,对秦岭生态保护和我国战略生物资源的空间部署以及我国南北植物区系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