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情注“黄花”分外香

    ——记党的十九大代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

    作者: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胡天莉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3日 03版)
    在古浪县西靖镇为民新村社区千亩日光温室示范点,胡中山(右)向种植户介绍种植技术及要点。新华社发

        【十九大代表风采】

     

        从一个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过的农民,到老百姓人人称赞的产业书记,胡中山在这条路上挥洒了多年的血汗,然而这个庄稼人口中的“能人”却觉得满足而又惬意。“看到面带笑容的乡亲们,我真的是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出来了。”胡中山说。

     

        胡中山是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的党委书记,他每天来往于10个移民点,资助基础母羊、赊销建棚材料、寻找打工门路……

     

        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地处腾格里沙漠前缘,以前这里沙丘起伏,自然条件恶劣。老百姓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而现在家门口就有医院,村村有学校,公路宽阔,路灯明亮,住宅区整齐划一。

     

        胡中山以前生活的井泉乡夹山岭村,坐落在海拔2500米的高深山区,干旱又闭塞。“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特别苦,只能靠天吃饭。”胡中山说。高中毕业后,他为维持生计外出打了两年工,回村看到乡亲们和自家贫穷的困境,就想谋条出路。

     

        1993年胡中山当上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出去学习,转变思想观念。“白天连着夜里开会、谈心,好不容易思想通了,困难又来了,下滩没钱怎么办?”当时下滩还没有政策扶持,资金难以筹措,村民信心不足,下滩自然也就没有了凝聚力。胡中山向村里经济条件较差的43户群众每户打了1万元的欠条,作为移民搬迁的保证金。“如果发展得不好,我为百姓还账。有人说我傻,家人也不理解,当时我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1996年,胡中山带领100多户群众走出了大山,扎根在黄花滩,成为第一批建设新家园的主将。他们打深井开荒地,在风沙肆虐的环境下开垦出了一方土地。然而群众还是底子薄,缺乏发展经济的意识和思路。

     

        2007年,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推进和政府扶持设施农牧业政策的实施,胡中山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发展的,到外地考察学习。华西村的吴老书记一句话点醒了他:“以贫治贫,穷则思变,要因地制宜找出发展的路子。”他想起山区老百姓养羊致富的老传统,一回来就立马组织村民讨论、算账对比、了解市场。他认为这是个发展的好机会,就积极为建棚户协调贷款、赊购建棚材料。

     

        就这样,黄花滩村有45户村民率先建起了养殖暖棚。为了方便群众投畜,他自己也修建了种羊场,当年纯收入达30万元。看到他和一些养殖大户脱了贫、致了富,群众争相效仿,发展规模养殖业。“现在我们村存栏羊6万多只,已经从贫困村发展成了富裕村。”他表示。

     

        为实现黄花滩移民“搬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古浪县于2013年正式成立了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合作社,胡中山担任产业党委书记。从2015年34座日光温窒暖棚的建成,到2016年增加至512座,再到2017年共计3000座1.2万多亩,每年每座棚收入两万多元。日光温室的建造带动4000多户1万多人口的发展,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胡中山也成了老百姓口中的产业书记。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胡天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