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小支书有大智慧

    ——记党的十九大代表、陕西省黄陵县双龙镇党委副书记、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3日 03版)
    柯小海(右)和索洛湾村村民拉家常。 新华社发

        【十九大代表风采】

     

        “耕地山上爬、出行靠牛拉、吃水轮流压、姑娘外面嫁。”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索洛湾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烂杆村”,2000年前后,村人均收入还徘徊在800元的低收入线上。

     

        现如今,索洛湾村已经大变样。村上116户人家,几乎家家门前都停着小轿车,屋里摆放着村里统一分配的冰箱、电视等电器,甚至连米、面、油和洗漱用品都由村里定期发放。2016年,索洛湾村实现人均收入2.8万元,成为陕北乃至陕西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谈起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说来说去,总绕不开一个人——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这娃脑子活、胆子大、看得远、能干事。”这是村里人对柯小海的一致评价。

     

        1998年,因为擅长经营,年仅22岁的柯小海被大伙选为索洛湾村村民小组长。但那时,谁也不相信这个精瘦的小个子能为村子带来什么改变。

     

        对于村民的态度,柯小海并不感到困惑。不干事,群众凭什么相信你?

     

        说干就干。柯小海刚上任,就为村民解决了两件悬置已久的大事。

     

        一是建学校。没有钱,怎么办?柯小海一思忖,采取自己垫资、群众轮工的方法,仅仅用46天时间、总共花费3.6万元,就造起了10间校舍,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刚建完学校,柯小海又打起了修村路的主意。村里没有钱,柯小海就号召村民投工投劳,但大家都不愿来。怎么办?柯小海就从关系好的村民入手,动员他们来修路。“从这两件事开始,群众对我有了信心。”

     

        2000年7月,柯小海在群众的呼声中当选了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

     

        柯小海没有辜负村民对他的期望。他走南闯北考察学习,带领村民大胆尝试了秦川牛养殖、蘑菇种植等产业。但他深知,这仅仅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要想致富,必须谋求新的发展。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003年,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工程在索洛湾村附近落户。柯小海第一时间察觉到,这将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切入口。他从支持矿区建设打基础,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企地关系”。随后,柯小海带领村民相继建起了龙湾停车场、洗车场,组建了运输公司,让索洛湾村收获了第一桶金。从那时起,群众享受到了第一次集体分红,最高的一年每人分到了17000元。

     

        柯小海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又为村民谋划起了更长远的发展。2013年,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在索洛湾村附近开工,这为索洛湾村带来了第二次机遇。索洛湾村据此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我们围绕‘大公园打造小景点’的思路,实施了鱼池沟景点开发项目、沮河漂流项目、仿古牌楼建设。同时,完善旅游产品开发和接待服务,打造吃、住、娱和观光的旅游产业链条。”

     

        17年过去了,柯小海从一个“小支书”变成了“老支书”,他所带领的索洛湾村,也从曾经的“烂杆村”,摇身一变成为“小康村”。唯一不变的是柯小海对待群众的态度,这也正是他这个“小支书”的“大智慧”所在:“群众的事在你认为是件小事,有可能就是群众的一件大事。”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