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既是一场回望,也是一次重新出发

    作者:王远山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9日 09版)

        把一百多年来美术、书法、京剧、话剧、音乐、文学六大艺术领域43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放置在一起,就如同把一部立体的文化长卷展现在面前,耳边有余音绕梁,眼前有铁画银钩,胸中有气象万千,脑海里百感交集。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里面的大师们之间关系密切、谱系交错、思想纷呈、性格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宛若璀璨明星,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达到艺术的至高境地。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当徐悲鸿的《奔马图》挂上千家万户的墙壁时,当蒋兆和的《杜甫像》出现在一代一代语文教科书里时,当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在运动场、广场、学校、礼堂一遍遍响起时,当张大千的画令世界刮目相看时……他们是过去这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塑造者,也是中国人当代精神的塑造者。

     

        “国家不幸诗家幸”,近一百多年来,局势的动荡,时代的巨变,造就了那一代人的彷徨、反思、磨难、贯通和涅槃。在中和西之间,在古和今之间,他们左冲右突、辗转腾挪,用超乎寻常的毅力,寻求自身心灵和艺术的安居,也为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蹚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

     

        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甚至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在展品中,就有徐悲鸿、齐白石合作的《芋叶双鸡图》,有梅兰芳、程砚秋合作的书画册页,尚小云、荀慧生请齐如山雅正的画作。除却这些展品之外,他们还有更多互相交游的趣闻轶事,这些交织在一起,共同展现出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独特魅力。把43位巨匠放在一起展览,既是对过去那个时代文化转型历程的一种真实展现,也是对那个时代所体现出来的不屈不挠、不甘人后、精益求精的中华人文精神的一种致敬。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以至于我们今天再看这些大师巨匠们,竟有一种恍如隔世、惊为天人之感。这种感受,固然发自对大师和艺术杰作的敬畏,也源自对大师成长历程的隔膜和体验不足。所以,除却此次展览,“百年巨匠”还以百集纪录片的规模拍摄,历时几载,详细记述了这些大师的苦与乐、怕与爱、彷徨和激情、际遇和成就,把他们与民族、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在艺术上继承、探索、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实地展示在国人面前,不仅让大师们变得可亲可感,也对今人如何更有效地向他们学习提供了许多借鉴。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致敬是为了更高地超越。当前,我们的文艺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时代的重任、人民的厚望还有不小的差距,原创性匮乏、作品跟风趋势明显、模仿现象严重等问题导致文艺有“高原”缺乏“高峰”,有名家缺乏大师。这也是“百年巨匠”展览和纪录片令人念念不忘的原因。

     

        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大变革的时代,其开放的程度和自信的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热情前所未有,时代需要文化事业的繁荣,需要文艺创作的“高峰”,这既需要广大艺术家的努力,也需要大师巨匠的引领。“百年巨匠”所呈现出来的老一辈大师们的家国情怀和理想抱负,以及他们扎根人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品格,特别是他们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创新,用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一切文明成果的成功之道,足以成为今天艺术家们的范式。

     

        (作者:王远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