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底线思维,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应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这一科学的方法论,自觉把底线思维贯穿于各项工作中,以全局视野前瞻风险、守住底线,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底线思维至关重要
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这个界限,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导致难以承受的后果。所谓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基本导向,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质变与量变的原理,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结合。能否把底线思维运用于实践中,既是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尺。
坚持底线思维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领导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改革、发展、稳定等方方面面,每一项工作都是有底线的,都不能出半点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我们经常讲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人在阵地在”,这就是底线。底线破了,干再多的事情也要归零,甚至是负数。因此,部署和推动任何工作,都要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进行,都要想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有多大,坚持防患于未然,预先估计事情可能的发展前景,预先看到事情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预先防止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预先为攻坚克难、化险为夷、争取最好结果做好充分准备。
坚持底线思维是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所需。从一般规律上讲,客观形势总有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并存,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稳中求进”,就是运用底线思维的生动实践。从今年的特殊性上讲,我们党要召开十九大,这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强调底线思维,牢记“稳”就是底线,“稳”是第一位的,切实运用底线思维界定和防范风险。只有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征途上少走“弯路”,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
坚持底线思维是干部队伍的现状所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底线思维观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在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开创了新局面。然而,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底线思维,缺乏预见性,常常给工作带来被动,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有的看事情只看一面、看发展只看表面,看不到背后的问题和隐忧,盲目乐观;有的对问题认识不清、对困难估计不足、对风险评估不够,粗枝大叶、心存侥幸,事到临头仓促应战、乱了手脚;有的急功近利,不计后果,奉行的是“只要现在没事,我离任后管不了那么多”,给当地发展留下“后遗症”,给下届班子留下“烂摊子”;更有极少数人,心中根本没有“底线”这个概念,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钱都敢收,什么饭都敢吃,什么地方都敢去。虽然这些问题是极个别的,但造成的影响很坏,必须下决心改正,促使领导干部增强底线意识,提高底线思维能力,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作贡献,又确保自己不“跌跤”、健康成长。
精准找到底线
用好底线思维,找准底线是前提。作为领导干部,作一项决策,抓一项工作,首先要搞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问题是正常的、哪些问题不能出,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最好的结果要什么,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掌握主动。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阐述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基本底线,体现了对事关党和国家重大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彰显出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时的非凡战略定力和卓越政治智慧。比如,在谈到政治大局时他深刻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加强研判,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比如,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他郑重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这就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和挑战,都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底线呢?对领导干部来说,既要有分析、研判复杂形势的能力,也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只有做大量调查研究,把真实情况摸清楚弄明白,经过思考、分析、综合,才能对形势作出精准判断,找到必须坚守的底线。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会做出突破底线的事,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不知道底线在哪里、边界在哪里。要么是能力不足,对形势把握不准,对问题认识不清,对风险评估不够,没有处理好亮点、成绩与安全阀、保险杠的关系;要么是作风不实,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尊重客观规律,凭主观臆断作决策、瞎指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明确底线过程中,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非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实功夫才行。
坚决守住底线
找准底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守住底线。事实上,底线意识、底线思维所强调的关键就是守住底线。一些重大问题的底线如果受到威胁,没有守住,后果不堪设想。对一个地方而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科学发展的底线、改革开放的底线、维权维稳的底线、民生保障的底线、脱贫攻坚的底线、食品安全的底线、生态环境的底线等,条条底线都很重要,都要守住、守牢、守好。以海南为例。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人民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财富。海南岛屿型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对此,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生态安全,牢牢守住生态底线。
守住底线光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必须有管用的招数、达到目标的招法,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特别是在情况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用常规的办法效果不那么好时,就得开动脑筋,创新思维,研究措施,采取新的办法。在守底线与现实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不可持续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舍得为了守底线放弃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不可持续利益,以此换取长期的、全局的、可持续的利益。比如当要上的项目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或者超出当地环境承载能力时,就要敢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样才能守住生态底线;当一些决策可能会引发群众情绪、激化矛盾纠纷的时候,宁可摆一摆、缓一缓,等耐心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再上项目,这样才能守住和谐、稳定的底线。只有处理好取和舍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才能真正守住、守牢经济增长、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重大底线,实现科学发展。
对一个领导干部而言,要特别守住为官从政的底线,使自己的行为始终在党纪国法的边界之内。尤其是要坚决守住政治底线,对党绝对忠诚;守住法治底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守住廉洁底线,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努力使自己内心操守、思考问题方式、为人处世态度、履行公职行为,同党纪国法完全一致、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奋力追求高线
底线思维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被动思维,而是奋发向上的积极防御性思维,通过主动的底线界定和风险把控,底线发力,弹好钢琴,步步为营,争取实现最好的结果。守底线不是守摊子、看地盘,而是立足底线、追求高线;不是遇到问题绕道走,而是强调工作有预案,遇到险情有准备;不是降低标准、放弃进取,而是对危机和风险因素进行管控,进而补短板、过险滩。毛泽东同志曾对积极防御作过精辟阐述,“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事实上,底线和高线是一对辩证关系,构成一个工作运行的合理区间,守住底线只是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向高线进军。比如,在处理发展和保护关系时,不仅要守住绿水青山,更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群众从保护生态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现守底线与追高线的统一。这些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最严格保护的同时,加快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有序稳妥推进生态旅游、全域旅游,努力让海南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乡更美丽。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单位GDP能耗下降3.7%,森林覆盖率62.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线。
(作者:李军,系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