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1日 星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向度

    作者:林国标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1日 11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合理地运用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生活化具有特别的效果与作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向度就是注意开发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说:“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的历史内涵,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忽略其历史向度。

     

        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并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所确认的恰当的行为规则和伦理范式,并进一步内化成族群的心理习惯、精神结构和普遍性追求,外化成特定的行为模式、礼仪程序、制度规范以及风俗习惯。没有历史积淀,就无法形成心理结构和信仰体系,无法形成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和制度模式。正是这种向历史深处的探及能力,决定了核心价值观充满了历史的厚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折射了民族精神演进的壮阔历史。或者说,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历史,它是民族精神演进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立足历史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价值观对社会的作用来看,作为文化认同的基本坐标,核心价值观的最明显的作用就体现在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凝聚上,它具有把整个民族凝聚和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成为“最大公约数”,是因为它深深地融合了民族的文化传统。正因为融合了深厚的历史传统,核心价值观才具有一种无形的软力量,把分散的个体凝聚在一起,整合利益诉求不同的各阶层和群体。我们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深刻体认历史内涵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

     

    传统经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间接诠释

     

        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向度,不能不注意传统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传统经典通过诠释主体的操作可以对当时的价值观进行另一种途径的诠释。历史上,汉代儒家的“大一统”观念借由先秦儒家经典实施了诠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思想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权、平等观念借由古希腊的人文思想和哲学家的著作实施了诠释。

     

        我们说,诠释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操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前识”,具备一定的理解视域。传统经典中所包含的观察、处理问题的视角方法,可作为重要的视域。当代诠释者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理解与解释,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民族化的阐释和发展路径。这样,传统经典已不仅仅是一堆静止的文本,而是一种力量,类似于诠释主体所具有的重构和塑造现有话语体系的重要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诠释者的牵引和连接,也加入了诠释者的理解视角与解释方法,故它不是一种直接的诠释,而是一种间接的诠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范畴为例。在现代语汇中,它是一个外延很广、比较多义的一个词语。当代诠释者在阐释“文明”概念时,若在现有的语境和视域里打转,较难给出明晰的实践指示。如果诠释者进入传统语境,熟悉经典文本中关于“文明”的话语,那么,他们会了解古代话语中的“文明”多指礼仪、教养,即通过礼仪的教化活动而使人变得更美好。很显然,讲礼义、行礼仪是践行“文明”的必要步骤,可以成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之一,使“文明”规范的落实和应用变得更加明晰。这就是古代经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间接诠释。

     

    活态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借鉴

     

        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诠释,同时为价值实践提供各种借鉴。

     

        价值观的流行和传播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一旦找到适合的载体,二者就融为一体,很难剥离开来。传统礼仪是传播传统价值观的首选载体,且在千百年来的道德价值实践中已经合二为一,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民族传统的价值观表达方式。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涵摄了大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传播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的某些传统礼仪便不应该被简单地抛弃和否定。在传统社会,礼仪在梳理基层社会关系,形成公共生活的基本秩序,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有示范作用。根据历史的经验,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同样存在价值观与传播方式一体不分的原则。某种价值观的传播特别依赖某种传播方式,某种传播方式也特别适合某种价值观的传播。在中华文化环境里,思想观念的传播常常依赖于某种通俗化、生活化的途径。对具体概念、命题的阐释,不依赖逻辑推演而是经验的归纳和案例式的总结。这是从孔夫子开始就确立的解释传统,也是中华文化一种特有的理论叙事方式,更是价值观传播中的一种“实践”范式,这种范式可以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参照,即适当地揣摩传统的价值实践典范如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传统的传播方式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用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传统的童蒙教育及通俗读物的编写,使儒家价值观在基层社会大范围迅速传播;古代儒家十分重视家训、家规,并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管理者有旌表道德典范的做法,十分注意表彰道德楷模;古代小说、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曾经相当繁荣,这些艺术形式都承载了儒家的价值观,它们使社会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这些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方式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些甚至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后,已经运用于价值观传播活动之中。

     

        (作者:林国标,系湖南省委党校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