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热词看变化】
从一枚鸡蛋,到一菜一汤,再到两菜一汤,五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甘沟小学学生田能见证了学校餐食的变化。
固原在老辈人嘴里有“苦瘠甲天下”之说,干馍的面香曾是几代学子熟悉的午餐味道。由于家在步行一小时开外的三营镇兰窝子,每天拂晓,上一年级的田能就摸上几块干馍赶路上学。早餐、午餐全都是喝水吃馍,晚上回家才能吃上面条洋芋之类的热食。
改变在一点点发生。二年级开始,田能每天早上都能得到学校发的一个熟鸡蛋;三年级第二学期,学校南边的空地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四年级开学的秋天,一座食堂落成了。除了早上的鸡蛋外,香喷喷的米饭成了田能上学的新念想。
“我愿意在这儿吃,天天都能吃到肉。”田能说。在食堂,记者看到了一周采购清单:牛羊肉之外,还有茄子、胡萝卜、油菜、西红柿等各式蔬菜。
进入后厨,备菜区、烹饪区、储物区分得清清楚楚。在储物区,食用油、米面、调味品都是专柜保管,室内整洁、干净,门口有格挡,门外的监控大屏上,整个厨房的运作情况清清楚楚,明厨亮灶,学生们吃着营养安全的暖心饭。
“整个食堂建设投入100万元、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厨房设备投入十万元。”校长何万里对食堂的建设如数家珍。“随着自治区根据地方饮食特点,将补助标准从4元提升到5.6元,菜品也不断改进,由最初的单品种大烩菜,去年改成一菜一汤,今年是荤素搭配、两菜一汤,保证了学生吃饱吃好。此外,由于200天的拨款标准高于实际在校天数,我们有时候还可以给学生发袋奶。”
谈及实施营养早餐、发放熟鸡蛋的决策,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说:“要改善孩子们的营养状况,可以选择鸡蛋或者牛奶。南部地区养鸡的农户也很多,鸡蛋就地收购,不仅解决了食材问题,也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致富的机会。”
在宁夏隆德,自从学校开始办营养餐,牛肉需求增长,当地农民养牛的多了起来。张程中心小学家长马晓红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也照料着家里的20多亩地。“原来种玉米一年收入一万元,现在拿玉米去喂牛,一年能挣三四万元。”
据宁夏医科大学对宁夏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内学生体质进行的三年追踪监测显示,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0.8厘米,营养不良率由4.7%降低到3.9%,贫血患病率由8.6%降低到7.6%,体重正常率由42%提高到43.9%。而在重庆农村地区,从2012年到2014年,男、女学生的生长迟滞率分别下降6.66%、6.92%。
截至今年3月,全国共有1590个县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校13.4万所,受益学生总数达到3600多万人。其中,全国实行食堂供餐的试点学校比例达到71%,国家试点县达到76.6%,比2012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跟踪调查显示,当前监测的各县学生营养不良率已经由2012年的18.5%下降到2016年的15.4%;贫困地区15岁男、女生平均身高与全国平均值差距分别缩小1.5厘米、1.1厘米。贫困地区家长与学生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满意度均超过91%。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口热饭不仅为农村孩子们提供了安全、营养的餐食,更点亮了一家家的希望和梦想。
(本报记者 刘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