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处女作”,完全来自于深入生活。
1999年,我还在一家地方报社工作,虽然怀揣着狂热的文学梦,也发表过一些零星小文,但并没创作过有分量的长篇作品。正值世纪之交,又是国企脱困的关键时期,中央号召工业企业全面学习邯钢经验。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一次深层次嬗变和改革,身为本地人,我决心用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把邯钢经验的艰辛历程和特殊意义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我决心到最艰苦、最危险的炼钢炉前体验生活,真正与工人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住,就是一年时间,甚至连大年除夕,也没有回家。
为什么除夕也不回家呢?因为钢铁工业是连续化作业,高炉点火后持续燃烧五六年,每刻每秒都不能停止生产。而钢铁工人也是毛毛茸茸的普通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内心会不会波动呢?生产状况会不会顺利呢?我决定现场体验一下。
果然,那天晚上发生了一次事故:钢水大喷。
满天钢花飞舞,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漂亮的诗意画面,但对于钢铁工人却是一次最危险的战争。每一朵钢花都是一滴最炙热的钢液,飞到脖子里,溅进眼睛里,钻入耳朵里,都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灾难。不幸,这一次我也赶上了。我急忙往远处跑,可一滴美丽的钢花还是追上了我,落在左手中指上。我本能地用另一只手去抓,顿时,血肉模糊。可这时,我的工人兄弟们并没有像我一样抱头鼠窜啊,而是迎着稠密的钢花,去排除事故。
这一次事故中,重伤两人,轻伤五六个。
也正是这一次疼痛和疼痛留下的白花花的伤疤,把我与工人之间的情感一下子彻底打通了。从此之后,我再看到他们,便感到格外亲切,有故事、有新意、有激情。我写出了自己真正的长篇处女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获得了文坛认可。
我的“成名作”,也是完全来自深入生活。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参战,并成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作家。当时震中地区余震频仍,处处是危山和危房。我背着睡袋、干粮和饮水,步行在乱石飞滚的山路上,长达一周时间,时时心惊肉跳,几度死里逃生。
青海玉树地震后,我再次请缨。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我独身一人连夜飞往西宁,而后又赶往玉树,在冰天雪地里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日夜兼程18个小时,到达震中。由于行动突然,缺乏休息,且是初上高原,我的高原反应特别强烈,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几次昏倒,只能依靠吸氧和喝葡萄糖维持。但我明白,使命在身,不能后撤,死也要死在岗位上!
就这样,我穿着军大衣,戴着风雪帽,每天步行20多公里,坚持采访。
正是目睹了崩塌和撕裂,亲历了灾难与死亡,使我的灵魂受到了极大震撼,才在最短时间内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夜宿棚花村》,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一等奖第一名,并入选《大学语文》课本。
我的“代表作”,更是完全来自于深入生活。
2013年腊月二十三,正是传统的小年。这一天,我冒着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严寒,驱车数百公里,前往正定县城,采访习近平总书记与作家贾大山的交往故事。
那一天,不仅寒冷,而且有雾霾,能见度只有10多米,途中几次迷路,原本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竟然走了近10个小时。在正定期间,我马不停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工作和生活地点,细细踏访,深深体味,反复求证。在贾大山家里,我坐在总书记曾经坐过的沙发上,遥想他们一壶清茶、彻夜长谈的情景;在县委大门前,我反复寻觅,揣摩着他们叠罗汉送别的往事;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沿着总书记当年访问贾大山的行走路线,默默地步行丈量……直到除夕的前一天,我才回家过年。
随后,我写出《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新华社通稿播发,上千家报刊转发。
(作者:李春雷,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