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图书素以学术性见长,过去大抵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生产于象牙之塔,束之高阁于学术殿堂。如今,人文社会科学开始走向为大众阅读,而且颇受欢迎,这些入选图书究竟有什么特点?
首先,专家把高深的知识浅显化,语言平实通俗,甚至生动有趣,很容易通读全书。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大家小书”丛书的一种。丛书开宗明义地解释何谓“大家小书”:第一,书的作者是大家。第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人文社科类的8本入选图书,大多具有这种特点。贾康的《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直面“中等收入陷阱”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用非专业人士所能理解的语言,条分缕析,把本来令人生畏的艰深经济学理论,解释得一清二楚。而北大哲学系教授郑开的《庄子哲学讲记》,清华教授张国刚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本来就是名师的课堂讲稿,学生能听懂,读起来自然不费劲。
其次,入选的图书图文并茂,设计很美,具有相当的欣赏性。过去,建筑类图书一直是有配图的,因为图例可以说明建筑的结构比例。王澍的《造房子》则不仅于此,他的造房子讲的是情趣,而不是建造技术。读这本书,会被他的建筑美学所折服,而书中的配图,鲜明再现了他的理念和风格。历史类著作过去单纯依靠文字叙述,绝少有插图。然而赵丰的《锦程》,虽重在讲中国丝绸的制造和传播,但是书中华丽的丝绸图片随处可见,给人以唯美的享受。许进雄的《文字小讲》,每个字都配有手绘的小图,生动勾画了这些古字的演变过程。
再次,入选的8本图书分别涉及经济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4个学科。其中的经济学和哲学类著作,过去不太容易入选。《庄子哲学讲记》是一本纯哲学的著作,在大多数的优秀图书评选中,对这类图书都望而生畏,担心曲高和寡,读者寥寥。《庄子哲学讲记》所勾画出的庄子那种超逸出尘、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对于尘世中的芸芸众生,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更何况,探究哲学世界,不必过于注意柏拉图、苏格拉底诸位西哲,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不只是儒学一家。
回到前面的问题。这次入选的8本著作,碰巧多为大家的作品,它们与一般的著作有何不同?学问的深浅,眼光的高低,视野的宽窄等等,比较之下,就会看出作品的不一样。在辛德勇教授的《海昏侯刘贺》出版之前,坊间流传不少海昏侯的传记,但是直到辛著出版,才有了一个相对可信的刘贺形象。原因很简单,要写好一个历史人物,基本前提是透彻了解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辛德勇的学术专长是秦汉史,他笔下的海昏侯是一个西汉时代的人物,而大多数传记的作者都是考古成果公布后匆匆动笔的。今天,网络的发达,资料收集的方便,使人可以迅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写出不错的东西。事实上,“中国好书”的月榜单中就有不少是非专业人士进入角色后写出来的。并不一定只有名家才能写出好书,但是,厚积薄发,写出特色,并不容易。
(作者:闵杰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