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油画真正传入并立足中国画坛且成为一个独立画种始于20世纪。百年来,这个绘画品种存活于东方文化的“母体”并得到发展。“中西合璧”的本土化是历史的必然。许多有使命感的中国画家在接受西方绘画技法之后,都在思考着油画语言及样式的民族性探寻和本土化问题,思考油画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相交融,并在不断构建中实现超越并融入世界。由此,中国的写意油画也应运而生。
当我们回顾和梳理中国美术家们如何把“西洋画”引进、融合、消化变成自己的语言形态的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当时中国的油画家自然而然地分为“写实”和“写意”两大支流:以徐悲鸿为首的“写实派”的“中西合璧”侧重于西方写实性语言与传统文化精神的结合;以林风眠为首的“写意派”,他们在接受了西方写实绘画技术的基础上,选择将西方的现代派,特别是表现性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相融合,使用自由的笔触、夸张的色彩,走上了一条将中西艺术融会贯通的道路。这种绘画的形态是在林风眠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写意油画”,也可以说是“东方的表现主义油画”。
20世纪初,也是“中西融合”的初期,大批中国留学生去往欧洲。那时,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正如火如荼。现代派的画家们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开始在非洲艺术和东方艺术里寻找视觉灵感,并应用于自身的创作与表达中。其作品的画面逐渐平面化,并大胆使用线条和艳丽的色彩,这些表现性的技法又与东方的绘画理念和技巧相暗合。因此,中国留学生接受和移植西洋文化艺术的过程,也是思考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和探索发扬这些传统的过程。
曾经,通俗的写实手法和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中国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油画也逐渐被纳入中国美术的大家庭。
“油画民族化”一直是中国油画家的梦想,在1956年的一次“全国油画教学座谈会”上,“油画民族化”方向被始发性地提出,对于油画画坛有着极大的影响。60年代初期,很多中青年油画家也都持续开始了艺术的探索。他们将外来的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画论的原理相结合,试图从新的角度探讨中国的“油画民族化”之路。
经过数次讨论和总结,一些油画家和理论家逐渐形成了较为相近的认知:人们希望作为外来画种的油画能在中国扎根繁衍,形成中国风格是必然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民族风格不仅是单纯的外在形式,更应该是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审美习惯的自然流露,这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越来越多的中国油画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绘画和美学中的精髓,并在自己的油画作品中加以运用。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趋势下,写意油画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其自然,也是顺应时势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面对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显示出按自身规律向纵深发展的势头。一批艺术家以一种文化的自觉开始写意油画的创作,以自身的中国写意艺术特质与西方表现绘画拉开了距离。
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一部分,也是构成中国绘画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在油画这一外来绘画形式中建立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血脉联系的文化精神,并实现与“写意性”相关的意象和语言体系的重建,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的元气,更是为了使艺术在当代人类精神生活中承担起责任,从而开创出一条生生不息的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创造之路。中国写意油画在历经了近百年的探索和历练之后,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精神内核,它以一种蕴藉的方式来呈现这个民族千年的文明和人文情怀,走上了一条与“写实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注定要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艺术家要创造出自己的“心像”,就要修炼自己的“心性”。心性纯正或是媚俗,在画面上都可以反映出来。要真正进入当代范畴,写意就不能只停留在现代主义形式语言的“书写”上,而要真正传达出“意”的理念。这其中渗透的“意”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遗存,更应该面对当代和人类共同的理想,应该有画者价值观的显现,有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有对这个世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现实问题不漠视、不回避的立场,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渴望。艺术更应该是一个艺术家精神情操的体现,这才是对写意油画发展的展望与期待的本意。
总之,在中国发展写意油画有合适的土壤、合适的时机和广阔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中国画坛有志、有识之士众多,只待我们用写意油画的振兴,推动中国油画整体的繁荣。这虽是个长期和艰巨的事业,却意味无限、意义无穷。
(作者:孙建平,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