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于2015年10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指出:“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这为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业界人才当教师对结构和模式的帮助
高校引进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业建设带头人或专兼职教师,对促进高校的转型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改善了高校的师资结构。通过政策支持和人才引进,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高校转型发展中应用型师资短缺的问题。
其次,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有了业界师资的加盟,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和评价机制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业界师资普遍要求实践课要实行小班化教学,以增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有些高校还通过业界师资的牵线搭桥,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无逢对接。
再次,促进了产教融合发展。由于业界师资对企业的人才情况较为熟悉,与企业的联系也较为密切,更能够较好地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无缝对接。
把好三关,应对业界师资的三大局限
当然,业界师资在给高校转型发展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的。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范和安排,体现出较强的计划性、约束性和实效性特点。
每学期的授课内容和进度安排都要有计划性;授课内容要严格根据课程标准来组织,还有授课时数和授课地点的约束;教师上课要有时效性,要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效果、师生双方的互动情况及时做好内容、进度、语速和声音等方面的把控与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种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及其必须遵循的教学规范,使得一些业界师资较难适应,业界师资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为主要体现在三个“受限”:
教学投入的精力受限。有些业界师资无法兼顾校企两头的工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原有工作上,遇到时间冲突时,只好临时停课或者调课,有的甚至接连几周无法正常上课,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由于精力的分散,导致业界师资在企业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有顾此失彼的现象。这一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就曾指出过:“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教学能力受限。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需要教师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些业界师资虽然身怀绝技,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或理论基础较薄弱,导致教学能力受限。
教学优势的受限。业界师资的最大优势就是实践教学能力强,这也是转型发展的最大动力。但由于实践教学需要经常带学生下企业、到实践基地见习或到校外调研采风,需要教学活动的灵活安排,这就容易导致与其他课程安排产生时间或地点的冲突,甚至影响其他教学班级的正常学习,使得部分实践教学活动举步维艰,甚至无法实现。
对此,高校引进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业建设带头人或专兼职教师需要进行适行定位,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才能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业界师资的作用和优势。
结合调研情况和一些高校的经验总结,要对业界师资进行适行定位,一定要严把三个“关”。
把需求规划关。引进业界师资是高校师资改革的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员编制、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等诸多问题,事关转型发展的成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科学规划,准确配置和按需引进。
严把准入机制关。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核心指标,师资问题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把好准入机制关,就是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把好业界师资引进的质量关。准入机制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综合考虑学历、专业和业界经验等诸多涉及个人能力素养的微观因素,又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转型目标和聘任要求等涉及学科专业建设任务和行业标准等宏观因素,做到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的有机结合,坚持准入标准,坚持质量第一。
严把规范管理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有着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自成体系的教学运行机制。高校不仅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和监管,还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其教学规范管理工作就更加凸显重要性。业界师资从企业到高校工作,不仅角色要转变,工作方式也要转变。其工作方式的重要转变就是要遵循高校的办学规律,遵守高校的办学规范和相关制度要求。业界师资的规范管理需要制度来实现,这些制度包括绩效考核、教学规范和效果评价等。
(作者:王进安,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系福建省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