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乐的时候,是在为一场团聚做准备的时候,这是陈霞的感受。那一刻,距离大年三十还有15个小时。39岁的陈霞刚从拥挤的早市回到家,三大袋子的蔬菜和鱼肉堆在进门处,她喘了口气,打量着这些食材是否够做一顿26个人共同享用的团年饭。
陈霞老家在湖北省大冶市,当地人称呼过年时的那一顿团圆饭为“团年饭”或“上更饭”,有团聚和更始之意。
对于已不在农村过年的陈霞来说,除夕到来前,她最需要的就是为那些从不同方向走进家门的人做好一顿饭。
大年三十凌晨四点,陈霞已经站在了厨房里,点起了燃气灶的火。洗净切好的藕块儿和排骨在水里碰撞,珍珠丸子开始在蒸笼里“出汗”……陈霞和家人们已约好,上午八点吃团年饭。
很多人印象中年夜饭应该在晚上吃,但大冶的团年饭并非如此。据大冶民俗学家柯小杰介绍,大冶有的地方团年饭是腊月二十八吃,有的地方是除夕吃,即使同一天,也有早中晚不同时间吃。
“很多村庄的祖人在外谋生,吃得早可以早一些外出做事,吃得晚是因为做事回来得晚。后来为了纪念祖人的付出,这种时间安排便成了一种习俗。”他说,还有的地方会在河边或桥下吃团年饭。
八点一到,陈霞家人在门外放响了一挂长长的鞭炮。陈霞做好的22个菜上了桌。最中间,是一盘鲤鱼,这是大冶人团年饭里必备的一个菜。这鱼,叫作“看鱼”,只能看不能吃;又叫“听话鱼”,大家在饭桌上说的话它都会听到,它将带着年轻人的愿望跃过龙门。
“团年饭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一个文化载体。它的背后,反映出当地人的一种感恩文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柯小杰认为,当地人感念先辈们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子孙昌盛,安居乐业,同时希望自己也能给后代带来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