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8日 星期六

    银川平原:出门就是“博物馆”

    作者:庄电一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8日 03版)
    贺兰山下的引黄灌区,茂密的树木和丰厚的草场郁郁葱葱。图为在黄河岸边吃草的宁夏滩羊羊群。张波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自然笔记】

     

        银川平原有个独特的景观。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出门就踏进了博物馆,有的人甚至就生活在博物馆里。因为银川平原上的引黄灌区,既是难得一见的生态景观,也是一座硕大的“水利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是露天的,几乎没有任何遮盖;是硕大的,有两三万平方公里;是原地呈现的,没有任何移动;是有生命力的,至今还在发挥效益;是神奇的,人们虽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却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

     

        在整个引黄灌区,引水渠、排水沟、水稻田,举目可见;桥梁、涵洞、水闸,触手可及;水库、水车、泄洪道、扬水泵站等水利设施,都在营造着银川平原的富裕和文明。不要说居住在农村的群众,就是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每天都会与这座“水利博物馆”里的实物亲密接触,一出家门,就会看见一些年代久远的“文物”。居住在银川市老城区的人们,向西可以一睹唐徕渠、尹家渠的芳容,向东可以尽览红花渠的神态,因为这几条渠就从银川穿城而过。

     

        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昊王渠、鞑子渠、大清渠……从这些地名中,可以推测出它们兴建的大致年代。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历史悠久的引水渠至今还在发挥作用,造福人民。

     

        银川平原三面环沙,并非安详之地。占地辽阔的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沙漠,紧紧围绕在它的四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吞噬这块冲积平原。而年均降雨量只在二百毫米上下、蒸发量却高达两三千毫米的自然条件,足可以消磨它的生机和活力。幸好,有母亲河的乳汁滋润这块大地;幸好,有发达的水利设施。否则,就没有银川这块绿洲,就没有银川这座城市,就没有银川现在拥有的一切!生活在当地的许多人,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

     

        引黄灌溉,为宁夏引黄灌区留下了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也大大丰富了“水利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以渠、沟、桥、闸、坝、湖、滩为名的乡镇、村庄、农场在宁夏沿黄各市县非常之多,许多地方的地名差不多都与这些地标沾边。在村庄中,有郝渠村、朱渠村、四渠村、新渠村,有板桥村、官桥村、上桥村、郭桥村、李桥村、马家桥村,有头闸村、二闸村、三闸村、尾闸村、正闸村等;在乡镇中,有小坝镇、大坝镇、峡口镇、高闸镇、大观桥镇、望远桥镇、黄渠桥镇、郝家桥镇、新华桥镇等。在农场中,以渠、湖为名的也有好几个:渠口农场,西湖农场,连湖农场,巴浪湖农场,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吴忠、灵武、青铜峡等引黄灌区的核心地带,这类地名尤其多。

     

        老祖宗建造的水利设施至今还在造福人类,而富有创造力的宁夏回汉人民并没有躺在老祖宗的基业上睡大觉,而是不断开拓进取,放大黄河灌溉之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宁夏无坝引水的历史。本世纪初建成的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灌溉、发电等方面充分发挥效益。在地面远远高于黄河水面的中南部干旱带上,宁夏兴建了十余个规模宏大的扬水工程,让黄河水按照人的意志滋润千古荒原,造就了一片又一片绿洲。以往人迹罕至的红寺堡,因此变成了全国最大的扬黄扶贫开发区,有20万南部山区移民先后来到那里,迈出了稳健的脱贫步伐。过去寸草不生的地方,有了勃勃生机;过去没有人居住的地方,有人居住了;过去没有名字的地方,都有了新地名。而所有这一切,都为宁夏大地上的“水利博物馆”增添了新的实物,也进一步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

     

        一部银川平原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引黄灌溉史。黄河在这里流淌,流过的是水,留下的是富裕、文明,创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