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星期六

    从国家科技大奖看中医药宝库

    作者:陈弋言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10版)

        【把脉】

     

        刚刚结束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有两个人值得特别关注。一位是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屠呦呦,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示,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疟疾有效部位的方法,实现了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另一位是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陈香梅,创建了中西医结合的IgA肾病诊断评价体系和治疗方案,开创了中药治疗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的先河,并研制了治疗IgA肾病的中药新药。屠呦呦是研究中医药出身,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很“西医”的成果;陈香梅是西医出身,却让西医治疗中有了许多中医药色彩。中医药的未来在哪儿?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中医药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科学性和独特优势毋庸置疑。随着以慢性病为主的疾病谱的变化、以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中医药的优势愈发凸显。但令人困惑的是,中医药遭遇的误解和质疑,却越来越多。

     

        笔者曾遇到一些有中医药治疗经历的人,他们有时候觉得中医药很“神”,但有时候又觉得很“假”,是否对自己有效要靠“缘分”。何为缘分?意思是中医药是否对每一个人有效,没有定律可循,或许有效,或许无效,全凭“缘分”。存在这种误解的人还不少。“吃了中药后有没有用,自己都不知道。”类似这种话我们常听到。人们对于中医药的误解,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中医药被视为一种经验科学。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医药在作用机制、药效机理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循证证据。中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发挥作用,缺乏清晰的科学解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使得中医药数千年来形成的经验智慧和指导理论,被一些人认为仅仅是文化,而非科学。因此,正如陈香梅所说,要让老百姓更好地认识中医药、信任中医药,必须告诉他们中医药为什么有效,搞清楚它的原理,这也正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

     

        这种现代化道路,并不是所谓的以西医的方式去改造中医药。有一种观点认为,用化学等现代科学方法提取后的中药,就不再是中药了,他们认为这是西医或西药的“标识”。这种中西医或中西药界限观,在中医药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会是一个阻碍。青蒿能抗疟疾,这是传统中药的发现;改进传统工艺而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并发现青蒿素,这是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后的结果。从青蒿到青蒿素,中药的身影不能被抹去,这不是在给中药“贴金”,相反,这是对中药宝库的再次挖掘,是从中药里“挖金”。至于它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不必太过纠结。

     

        中医药既是文化,更是科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开。中医药的经验本身就是财富,是数千年的智慧积淀。讲究阴阳平衡、君臣佐使和辨证施治的中医药,在保健和养生方面相比西医和西药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它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宝库,一个让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健康宝库,我们真的要墨守成规而“只取一瓢饮”吗?

     

        传统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当然需要继承和坚持。但坚持不是因循守旧或固步自封,坚持中需要有大发挥。在强化中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传统中医药应该从现代科学中汲取更多智慧,就像过去数千年它不断汲取其他智慧一样。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这种范例,我们还可以有更多。中医药的未来发展道路,也应该可以有更多尝试。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