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星期六

    中医导引: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作者:严蔚冰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10版)
    小学生在展示健身气功“易筋经”。乔啟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严蔚冰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将中华医学归纳为“六艺”,即“九针”“灸焫”“砭石”“毒药”“导引”“按跷”这六大技术体系。这些,都是中医学历史最悠久的医疗技术。其中,导引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兼具自我认知、诊断和疗愈的方法体系。

        之所以说它独特,是因为其他五法均为外援法,由外而内,唯独导引是内应法,由内而外。根据中医学理论,健康的人应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导引,就是通过调身、调欲、调心,壮内以助其外,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由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实用性,在民间有着丰富的积累和广泛影响。

     

        中医导引学是传统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有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秉承经络学说、气血理论,以自救、自疗、自养的内应之法,应用于预防、治未病、治疗和康复、保命的整个过程。近年来,主流医学的研究方向由“研究疾病”转为“研究健康”。中医导引学“治未病”的健康保障模式,更加受到瞩目。

     

    1.中医导引学的发展源流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是现存最早的导引学史料。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以及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112支竹简《引书》,是比较完整的导引术专著。

     

        隋朝太医令巢元方领衔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书中总结前人经验,对内、外、儿、妇等诸多病证系统分类,载列证候1739条。该书不录药方,只在诸证之末辑录了多达289条的“养生方导引法”,用来治疗各种疾病病候。唐代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也十分提倡导引养生治病,其在《千金要方》中,载录了来自印度的“天竺国按摩法”和道教的“老子按摩法”等导引按摩方法。成书于公元752年的《外台秘要》,共40卷,其不仅将《诸病源候论》中有关疾病的养生导引法均按原样录入,并补充了若干导引方法。

     

        金元时期,医家对导引法也多有涉及。被尊为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多次提到导引的理论与应用。李东垣提倡静坐,指出“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张子和把导引列为“汗法”之一。朱丹溪也提倡“气滞痿厥寒热,治以导引”。

     

        明初《普济方》中,载有导引行气法数百条,涉及病种有头痛、耳聋、虚劳等几十种。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积极提倡导引并身体力行,提出了“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著名论断。而医学家李梃认为,“大法导引为虚损气血不周而设也”。清代沈金鳌则指出,“导引、运动,本养生家修炼要诀,但欲长生,必先却病,其所导、所运,皆属却病之法”。

     

        五禽戏导引法、二十四气导引法、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等,虽稍晚形成,但更具系统性。

     

    2.“行气”“升阳”乃主要目的

     

        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和人生的学科,具有天人合一生命整体观。在养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复、保命的各个阶段,中医药学始终关注人的性命,因此可以说,中医学研究的对象始终是“人”而不是“物”。《后汉书·郭玉传》中记载,“医之为言意也。”又曰:“医者,易也。”“意”是指意识;“易”是指方法。只有理解了患者之“意”,才能用上正确的“易”。上工可知未患之患,对症用方,辨证施治,帮助人们规避人生旅途上的疾病风险,故曰:上工治未病。

     

        而中医导引学是一门研究“活人”的学问,秉承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观,其独到之处在于将自身也融入到整个生命养护系统之中,需要身体力行地内求、内证,学习、践行。

     

        通常医疗的思维是“外求”,而导引法则是“内求”,是人人都该掌握的自我诊疗之法。中医导引法是以中医整体观、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及现代医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综合了形体、呼吸、心理等多种干预手段。晋代大医药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导引,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

     

        导引主要目的是“行气”,行气的目的是为了“和气”,故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健康可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对于气虚者,治以导引是炼精化气,以补气虚。”又如《素问·奇病论》:“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可见息积之疾,须用导引之法宣导气血,结合药物慢慢调治方为良策。

     

        导引的另一个目的是“升阳”。阳气对健康十分重要,人的精神靠它的温煦养护,筋骨、气血也要靠它温煦营养,才能柔韧灵活。如果阳气虚,不能掌管汗孔的启闭,使汗孔开合失当,寒邪就可以乘机而入,若寒邪留滞在筋膜之中,则使人体伛偻不能直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聚,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3.古为今用 导引回归教育体系

     

        目前导引较多应用于颈肩腰腿痛等伤科病症,比如肩周炎、颈椎病等。上述病症在实施推拿、按摩、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过程中,通过辅以导引起到疏通经络、舒筋活血、补气养血、散寒通滞的作用,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痊愈。

     

        事实上,导引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此。当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高发,消耗着大量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人们在常规治疗康复之外,还需要自身积极地参与其中。

     

        近年来,导引在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性脑病,焦虑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青少年智力残障的临床康复干预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显示出在慢病康复干预中的优势。然而,学界对导引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功法本身,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尚显不足。因此,需要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和专业研究者,对中医导引学进行传承与广泛运用。

     

        2016年12月23日,《中医导引学》作为创新性课程,首次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开讲,此举标志着这门古老而又新兴的专业正式回归院校体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说,近年来,以古本易筋经十二势为代表的导引法,在现代临床上的运用研究有了很多很好的例证和科学总结,如上海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与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合作的“帕金森病导引康复法”,被誉为可能成为继美多芭药物和DBS(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之后的帕金森病治疗第三个里程碑。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将导引应用于骨关节创伤的治疗和康复环节,也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这说明,导引进入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让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导引,也有利于他们对中医药文化与科学真谛的正确把握,从而造就更多能够运用非药物治疗的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推动和落实。

     

    作者简介  

     

        严蔚冰,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遗“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喜爱国术,及长又习中医导引。数十年来,寻师访友,践行不辍。他认为,文化生存的土壤是人们的认知和使用。只有在人们喜之、用之、乐之的前提下,才能提到文化的传承,否则只能无奈地放进博物馆,供后人缅怀、追忆。

     

    延伸阅读

     

        “无损为养”是养生之大律

     

        人身之阴阳与自然相应。早晨阳生而上,日中阳极而阴生,日落阳气已虚弱,因此,晚上宜静不宜动,以免扰动筋骨,外邪入侵,有伤形体。但现代城市中,屡见不鲜的夜跑、夜练、晨不能起,恰恰违背了阴阳的原则,使阴阳颠倒,如此,何言健康。要谨记,“无损为养”是养生之大律。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任督二脉都属奇经八脉。任督二脉是人体阴阳循环生化的关键,任脉主阴,督脉主阳,阴阳协调,健康可求。

     

        “任”字,有担任、妊养之意。任脉总任一身的阴经,是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主。任脉能妊养胎儿,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系密切。所以,与女子怀孕、月经关系密切的妇科疾病,主要都应从调理任脉开始。

     

        督脉又称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庄子·养生主》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抓住督脉这条主线进行养生,就可以健康长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