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思政课应切入社会热点问题

    作者:郁树廷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3日 14版)

        【问计高校思政】   

     

        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进行了“切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基本做法是在每堂课开始进行“一周社会生活热点评述”,课上先提出所关注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之后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希望提高科学理论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指引和批判作用,促进学生对生活热点问题正确认识。

     

    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中培育正确价值观

     

        信息化环境下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矛盾极易成为热点问题,且极易传播和放大。对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要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剖析和引导,才能正确引导舆论。

     

        前一段时间,国家广电总局规定网络用语禁上广播电视,一时成为热点问题。在校大学生喜欢使用甚至创造网络用语,他们对这一措施的看法多种多样。一些学生表示理解和支持,有一个学生说:“网络语言也不能滥用,像‘人艰不拆’这样的语言开始看到不知什么意思,问了别人才知道。因此,我支持广播电视不能用这些随意乱造的词语。”但也有一些学生对这一规定持反感或反对态度。

     

        对此,我引导说:“文化建设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应该有一定的制度规范,否则就会引起混乱,像‘十动然拒’等网络流行语是个别人生编硬造的一种即兴语词,是一种‘快餐文化’,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并不具备推广价值。有的人在固定成语的基础上人为进行改动,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很容易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造成混淆。当然,流行语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比如语言的鲜活与亲切,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作为大众私下交流使用也无可厚非。”

     

        经过对此问题的一番交流讨论,学生们感觉到对此问题要超越“一己之见”和“一孔之见”,进而意识到还应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看待。

     

    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中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

     

        思想政治理论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真理,这些科学真理是我们把握生活事件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的一把尺子,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热点,穿过众说纷纭的迷雾,用科学的力量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明是非、辨美丑、分善恶的目的。

     

        2015年10月,一篇《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被媒体多次转发并引起公众热议,一篇《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与屠呦呦的半个客厅》的文章也推波助澜,将这个热点迅速放大。

     

        对此问题,我请同学们用人生价值的理论来分析这一热点事件。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自我价值来说,每个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首先表现为一种境界,一种人格追求。而社会价值是全社会对个人努力成果的认可和回报,但衡量社会价值的绝不止金钱这一种标准,而且有些时候社会价值与金钱并不一一对应。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屠呦呦的社会价值体现得更久远更有意义。现代社会中,演艺明星的工作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影视音乐作品获得即时的愉悦和享受,而科学家的工作价值则在于解开自然界的未解之谜,这两者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同学们随后进一步深入交流,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能够提供给他们用来剖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的工具。

     

    在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中培养理性思维方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热点事件,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2015年11月28日晚上,北航晨兴音乐厅舞台在演出时发生塌陷,多人跌落受伤。对于此事,北航学子可以说见证了报道的变异和社会评论的五花八门。

     

        在引导学生时,我提出,大学生群体要养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当生活中出现这样的热点事件时,我们首先要有“事实”观,在不能判明是否为事实时,不能轻信媒体、微信或网络的讲述;其次是要有“自主”观,要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第三要有“尊重”观,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学会换位思考,要善于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努力形成全面的正确的观点。这引起了学生的共鸣。2015级学生郑楠说:“一些毫无根据、空穴来风的言论却总是能让人‘信服’,其中有一部分最后还变成使人惶恐的谣言。网友们不经过严谨推敲溯源,轻信各种言论,为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左右,无形中成为这些夸张言论的传播者。由此可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是多么重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一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交流”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教学实践看,在提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后,总有部分学生存在偏激、片面、甚至极端的认识。但当这部分学生听到其他学生特别是老师的分析后,就会意识到自己可以怎样更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

     

        从课堂效果看,通过直面热点,一改从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沉闷、枯燥、教师唱独角戏的低效率状态,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参与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生们能够积极在课堂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课堂上互相交流各自关注的重点,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辅之以教师的教学引导,潜移默化中将课程原理运用到如何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应该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