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
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20%左右,约3倍于同期GDP增速。近日,记者在湖北、湖南调研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孕育动能,新兴产业成引擎
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在这里,烽火通信、长飞光纤等数十家本土“智”造企业扎了根,IBM等100余家世界领先企业的研发(创新)中心、共享中心争相落户。
这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的引导。2015年,武汉设立首期规模为102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目前已撬动社会资本126亿元,投资项目337个。“随着要素不断集聚,全球首台常温常压储氢氢能汽车、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和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设备、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都诞生在武汉。”武汉市市长万勇说。
“武汉造”已成为武汉市的新名片。2015年,武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01亿元,增长14.1%。在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高精尖的信息技术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工业的主力军。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今后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由目前的8%左右,上升到15%。
万勇说,武汉的目标是到2025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抓住机遇,新兴产业早布局
目前,湖南有20个项目入选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设备科技重大专项,15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3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中低速磁浮、超级电容、IGBT、激光陀螺、北斗导航等“高精尖”领域,产业化成果不断涌现。
“将科技资源高效导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湖南成功的重要原因。”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院长邓子畏说,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在全面依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技术力量的同时,还引入IBM、西门子等国际先进的技术资源,并组建了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
湖南省还设立了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引导型的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输血”。截至目前,仅湖南高新创投管理的基金规模就超过30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200多家,其中90%以上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协同创新,补上技术“欠账”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量还较小,基础能力的“欠账”较多。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解释说,这部分基础创新空白大多存在于高校和企业技术研发之间,由于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被称为“死亡谷”。
“为了解决从实验室产品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中间有一个巨大产业化过程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5项重大工程的首要工程,就是实施创新中心建设,解决行业共性技术缺失的问题。”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
一些地方已经先行先试。2016年,湖南先行出台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资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投入数十亿元,目标是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100亿元。在全国范围,去年工信部推进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今年又启动了63个。“这些项目分布在不同行业,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苗圩表示,工信部将把创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全产业范围推广,促进中国制造的蜕变。
(本报记者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