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这是一片开放的森林

    ——上海张江高新区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4日 01版)

        【调结构 转方式·国家高新区调研行18】  

     

        8月16日1时40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意味着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和“墨子号”一起跃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一个名字——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以及他带领的年轻团队。他们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扎根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学地标。全国首家量子通信产业园(一期)也落户上海张江。

     

        “量子通信产业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认为还在技术研究和理论探讨阶段,太前沿了,甚至觉得是会打水漂的事情,但张江坚定地在这方面提前布局。我们认为,量子通信技术方向好、应用前景好,团队充满活力,在这方面,我们愿意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上海张江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告诉记者,量子通信产业园正与上海陆家嘴的金融机构合作搭建一个量子保密通信网,将先于潘建伟团队牵头承担全球第一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尝试示范应用。

     

        张江高新区着眼世界一流,以大气魄谋篇布局。在张江,不仅有量子通信产业园,还有太赫兹技术产品中试基地、胶囊内镜机器人试生产线等若干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的尖端项目,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物联网先进传感器示范工程、移动互联网视频产业园等一批国内首创、对国内同类产业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也先后落户。

     

        这还只是张江高新区“生态体系”的一角,上海张江已经成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200万名从业人员和上海80%以上的高端人才汇集于此,世界500强企业占比达全国1/3,700余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在此落户,拥有7万余家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1400余个研发机构、44所高校。

     

        “这里犹如一片开放的森林。”曹振全用这样的比喻形容自己的感受。从1个园区到覆盖上海各个区的22个分园、124个园中园,经过20多年的持续建设,上海张江魅力独具,吸引并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产业集群。

     

        要深植“大树”,更要不断培育“小苗”。在上海宝山,紧邻地铁站,用彩色集装箱拼叠搭建而成的创客办公室里,年轻的创业者正享受着低成本、低门槛的线上线下创业公共服务。这是张江园区推出一年多的“创客加”模式。政府不用新增投资建设众创空间,通过城市空间的“嵌入”,与周边特色产业、重点产业领域匹配,园区内的旧厂房、旧仓库悄然变身,成为集创客席位、企业孵化、科技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创客基地。

     

        张江把人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实施张江专项政策100条,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服务、培养机制,构建连接22个分园的人才服务网络,率先落实海外人才出入境新政,在全球布局海外人才预孵化基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与全球23家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及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社会资本无缝对接的全链条项目加人才引进服务网络。

     

        “上海张江要做‘五有’园区。”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创新促进处处长马文刚列出了五个“有”:有世界级人才、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发机构、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有不断自主创新的成果。“前四个‘有’是手段,不断产生自主创新的成果是目的,如此才能真正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马文刚说。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