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在奉节,有这样一群“溜索法官”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0日 10版)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的法官坐溜索过河,到村民家中化解纠纷。陈小康摄/光明图片
    奉节法院第三法庭巡回开庭审理一起离婚案件。本报记者 李宏摄/光明图片

        【人物】 

        端午节前夕,大雨下个不停。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庭长程政清、书记员王威和法警严辉,在崎岖的山路中驱车近两个小时,再步行一段泥泞的山路,去兴隆镇龙门村七旬老人解诗万的家中化解纠纷。

     

        这一次,他们解决的纠纷其实很简单,被告因年老且家人生病住院,无力偿还其向原告借的钱,原告便诉至法院请求被告偿还欠款。

     

        几张桌子,盖上桌布,摆好“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等标牌,挂起国徽和“巡回审判”的横幅,一个“巡回法庭”就形成了。

     

        “被告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家庭贫困,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原告多谅解。”在程政清的劝说下,双方都同意调解。开庭仅几分钟,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便以原告撤诉结束。

     

        化解一个普通的纠纷,他们不仅要翻山越岭,有时还要坐溜索过河,来回就是大半天——这是奉节法院第三法庭五名青年干警的工作常态。

     

        庭长程政清,法官舒涛、李明航,书记员王威,法警严辉,人称“溜索法官”的这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4人为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他们常年坚守在平均海拔1300多米、全年霜冻期长达4个多月的高山里,用他们身上传递出的朝气和向上的力量,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这里会让你的内心宁静充实”

     

        如今35岁的程政清,在近10年时间里,从海拔200余米的沟壑到2100多米的山巅,他的足迹踏遍5个乡镇40多个村的200多个村民小组。

     

        走在村里,不时会有乡亲打招呼,有的还是法庭上输掉官司的当事人。

     

        “这些乡亲都很纯朴,好像对我也没什么怨言,还聊得挺高兴。”程政清说,“我很多精力都用在化解群众纠纷上,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家人,但我不后悔,在这偏僻小镇里,我追求着自我内心的一种安宁。”

     

        “90后”书记员王威在法庭里年纪最小,也最活泼。初到法庭时,王威身兼书记员、内勤与印章管理员三重职责,经常加班到凌晨,整整一个月都没回过家,让他感觉很苦闷。

     

        但慢慢地,这个团队的氛围感染了他。“大家在一起吃住,一起工作生活,就像回到了大学,尽管别人无法理解,但我觉得每天都很快乐,也很满足。”他说。

     

        “跑哥”李明航,来自陕西,说话腼腆,但办起事来雷厉风行。

     

        “刚到山里来时,和当事人沟通挨了不少骂。”因为不会当地方言,他连解释的机会都很少,只能发短信进行沟通。“只有学好当地话,才能更好地和他们交流。现在,我一听到当地话就觉得亲切。”

     

        不知疲倦的舒涛,大雨刚停,就立马去兴隆镇三桥村村民李高奎家里回访,告诉她申请执行新一年孩子抚养费的问题。“你有什么困难随时到法院来找我。”临走时,舒涛反复给李高奎说。

     

        舒涛常常是傍晚才回到法庭,但他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因为在这纯粹的环境里,工作久了,内心会越来越单纯,越来越理想化。”

     

        “用法律天平维护群众的利益”

     

        位于三峡库区的奉节县幅员广、山区多,村民居住地分散,百姓法律意识淡薄,发生纠纷找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往往造成更大的损失。

     

        “既然老百姓法治观念不强,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经过一番讨论,第三法庭的几个年轻人很快取得共识,开展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大家还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威威说法”。

     

        “威威说法”活动开展以来,法庭设计出卡通形象、普法宣传系列漫画,开展了小学生“模拟法庭”等宣传活动,制作播出了法律每月谈节目,受到了普遍好评。

     

        “诉讼难”也是困扰着山区居民的一大难题。由此,奉节法院提出了“缩短距离、降低门槛、消除隔阂”的工作要求,坚持“当事人家中下访、立案信访窗口接访、乡镇社区走访、案件裁判回访”工作方法,消除当事人因诉讼而产生的陌生、畏惧、怀疑等心理隔阂,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司法的亲和力和公信力。

     

        如今,“有难找法官、遇事到法庭”的意识已深入当地老百姓的心中。近几年来,法庭辖区内的信访量明显下降,法庭共处置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0多件,三名审判员人年均结案近180件,案件调撤率70%以上,服判息诉率高达98%。

     

        “提高老百姓的法治意识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关键是要动脑筋,用他们肯接受、易接受的方式去讲明一些法律知识和道理。一个人明白了往往会带动一批人,只要坚持不懈地说下去、做下去,终究大家都会明白。”王威在日志中写道。(本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