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2日 星期二

    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作者: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许嘉璐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2日 08版)

        传说中的炎帝故里有很多处,而高平无论是出土文物和地上文物还是民间传说,恐怕是最丰富的。在台湾有几百万人不仅是拜祭炎帝,而是信仰炎帝。为什么炎帝在两岸影响如此巨大?我认为,是因为炎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关系最密切的时代。也是在这一时期,人类第一次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维和客观变化的刺激下,深思主体自身,就是自己的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的合作,整个部落一起耕作,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就是揭示了对现实与未来关系的认同。因此,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

        人类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证明,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是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中国的儒家学说,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国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早熟的,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因为我们的这块土地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我们的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的青年时期,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今天弘扬炎帝文化,应该把炎帝给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

        让年轻人接受炎帝文化必须要有理据。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单纯用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已经显出不足,还应该加上口传历史及人类史、域外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有关历史的传说与记载。我们要提升研究炎帝文化的学术水平,同时又能把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咸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