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新闻背后

    我与“最美”有个约定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3日 08版)
    李陈续(左)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启动仪式上发言。中间为任影老师。资料照片

        任影、陈万霞、潘立华、邵英杰……从2011年光明日报发起“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至今,作为驻站记者,我在安徽这方土地上“发现”并推荐了3位“最美乡村教师”和1位“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老李,是你发现了任影,当时你想过任老师能有今天的变化吗?”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启动仪式的现场,白岩松这样向我提问。从那年起,活动由光明日报与北京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改为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当选首届“最美乡村教师”的任影作为代表出席启动仪式。白岩松所说的变化,指的是因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致残的任影,当选“最美乡村教师”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已经能从轮椅上站起来。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任影的事迹早已存在,作为记者去发现她,并通过光明日报这个中央主流媒体去宣传她,自然可以改变她的生活!

     

        其实,因为面对镜头的缘故,我无法把心中的答案都告诉白岩松。从事记者职业20多年,我对于教师一直情有独钟且备加关注。这不仅因为,我的父母都曾经是教师,自己也做过教师,爱人至今还在高校任教;更因为教师的辛劳与奉献,始终洋溢着高尚与美丽。尤其是乡村教师,尤其是像任影这样身残志坚的乡村教师,早已成为我所关注、景仰的对象。所以,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同志于2010年来安徽出席会议,谈到发起“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的创意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推荐任影。

     

        人类靠知识改变命运,知识靠教育传播普及。乡村教师就是在最需要知识的贫困农村、偏僻山间……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点亮别人。作为最为关注教育、关注教师的中央大报记者,有幸更多、更近地去接近教师们,去发现、见证他们的美丽,用一句浪漫的语言,那就是“我与‘最美’有个约定”——

     

        走进山套着山、岭接着岭的大山深处,我去采访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岩源村吴家坦教学点的潘立华老师。车子行驶在几乎笔直矗立的山峰之间的小路上,颠簸中我并没有紧张,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此之前,我曾登上皖赣交界处大山深处的休宁县板桥乡官坮村高高的山头,去只有一位老师和四个学生的小学采访;也曾到黟县深山里的毛田村,采访工作在教学点35年的汪来九,早已领略了山区教学点的艰苦与重要。因此,在吴家坦教学点的小小院落里,一见到和蔼可亲的潘老师,我就跟当时在歙县挂职的同事练玉春说:“潘老师,就是我们要找的‘最美乡村教师’!”

     

        今年春节前,去回访2012年评选的“最美乡村教师”陈万霞。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一路上的农家、村落,到处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而坐落在江淮分水岭最高处的全国第一家留守儿童寄宿制村小——安徽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因为只有陈万霞一家居住而显得冷冷清清。但是,陈万霞想的不是自己家的春节怎么过,而是惦记着300多个留守儿童春节里能不能跟父母团聚。“真希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再快一些,这样孩子就不必‘留守’,就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当陈万霞说出这样的心愿,我对一个乡村教师崇高与神圣的情怀,肃然起敬!

     

        发现美丽,见证美丽,每一次都收获着感动,都得到精神的砥砺。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媒体去发现挖掘,去提炼传播。因此,用虔诚的心和敏锐的眼,去发现默默奉献的人,用他们的美丽点燃一盏光明之灯,向全社会传递人间大爱,这是媒体与记者的职业责任。做记者很幸运,做一个致力于发现“最美”的光明日报记者更幸运!(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