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理论前沿

    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
    供给管理与宏观调控体系的新突破

    作者:苏剑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3日 07版)
    CFP

        提到宏观经济政策,人们往往将其等同于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虽然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并且也在经济实践中经常被采用,但长期被人们忽视。除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昙花一现之外,供给管理基本上无人问津,在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里也不介绍。当前,中国提出重视供给管理,那么,什么是供给管理?供给管理的工具有哪些?为什么供给管理长期被忽视?引入供给管理有什么意义?

     

        供给管理及其政策工具

     

        所谓供给管理,就是政府用于调整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各种手段(除价格手段外)。供给管理政策的工具有以下几种:

     

        ——技术进步。许多人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的事情,对短期宏观调控没有用。实际上,对于一些特定国家而言,技术进步可以很快,比如技术上比较落后的经济体,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因而在短期内可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但对于美国这个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的国家,技术进步在短期内的作用可能会慢一些。但现在也有一些宏观经济学理论,比如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因而导致经济波动。

     

        ——制度变迁。同样,对于许多制度较为成熟或制度变迁难度较大的国家而言,制度是个慢变量。但对于中国这样处于转轨过程中且政府倾向于改革的国家,在特定领域的改革可以很快,因而可以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影响,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节税收。调节税收相当于调节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影响到对生产者的激励,因此可以用于短期调控。

     

        ——调节要素成本。通过科技进步引入新的原材料或能源,或者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国外资源,可以降低相关要素的价格,从而降低要素成本。通过资源税或其他形式的税收,可以调节相关资源的使用成本。这些可以对短期总供给产生影响。

     

        ——鼓励产品创新。新产品的出现可以给经济创造新的供给,同时创造新的需求,因此它同时是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新产品刚进入市场时,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往往很大,因此需求很大,相应的供给也就是有效供给。

     

        供给管理为什么长期被忽视

     

        供给管理之所以长期被忽视,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供给的理解不够。直到现在,虽然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总供求模型,但宏观经济学对供给的理解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也因此才出现了宏观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可以说,现在的各个宏观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对总供给的理解方面。

     

        西方宏观经济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它是以西方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而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面对产能过剩,只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减少产能,二是扩大需求。通过政府政策来减少产能往往是做不到的事情,尤其是当减少产能会导致失业的时候。因此,西方宏观经济学应对产能过剩的办法就只剩下扩大需求。这样,需求管理就成为西方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且由于西方没有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对总供给的研究就不够深入。

     

        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前计划经济国家,曾经面临严重的商品短缺问题,一些国家甚至出现过严重的大饥荒,所以如何促进供给就是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些国家对总供给的理解要深入得多,对于如何促进供给有独特的经历和经验,因此,要理解总供给,就需要从这些国家入手。

     

        第二个原因,是西方发达经济体缺乏适当的供给管理政策工具。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各项制度是成熟的、稳定的,所以在短期内没有制度变迁的空间;技术上也处于世界科技前沿,从别的国家学习和模仿的空间很小,基本上只能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科技进步,往前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所以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也无法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这些经济体一般情况下开放程度较高,原料、能源都基本是国际定价,所以政府也无法调控;减税在西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从相关提案被提交到减税方案被通过,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且难度很大,所以不能频繁采用。综合上述原因,缺乏可以频繁使用的政策工具就成为供给管理被长期忽视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可能来自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提出并非常注重需求管理,这可能导致了人们对供给管理的轻视。

     

        运用供给管理时要防止陷入计划经济模式

     

        供给管理政策针对的是生产者,因而政府的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生产的微观单位,从而使政策干预的深入和具体程度高于需求管理政策,由此导致人们担心系统的供给管理最终会走向计划经济。因而,在运用供给管理时必须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应特别强调把供给管理政策的运用建立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的基础之上。

     

        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市场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才能在体制上鼓励竞争,从而加快技术创新,以激励效率;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尊重生产者市场竞争的权利和责任,才能够形成对生产者充分的竞争动力和压力,在体制上形成对生产者足够的刺激和有效的约束。供给管理政策作用的核心恰在于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生产者,以刺激效率。因此,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是供给管理政策能够有效的基本制度前提。脱离市场机制的对生产者行为的政策干预,很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方式的行政化,导致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导致生产者竞争动力和压力的减弱,从而使供给管理政策的效率目标难以实现。

     

        换句话说,供给管理政策是政府在承认并尊重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对市场中的生产者所面临的激励和约束条件做出的调整,而不是对市场的否定,更不是对市场竞争中生产者权利和责任的否定。越是强调供给管理政策效率目标的实现,越需要强调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充分性。

     

        我国为什么现在提出供给管理

     

        我国现在提出供给管理,一方面是因为具有供给管理的政策工具和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制度、技术环境等要求进行供给侧的结构调整。

     

        首先,需要扩大消费需要供给管理来创造有效供给。目前我国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扩大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是重要任务。中国消费者在国外的购买行为表明我国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却没有相应的有效供给。有些产品我国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但要么因为厂家缺乏职业道德致使国人对国产货不信任,要么因为国内价格过高,尤其是部分国产货在国内的价格居然高于国际价格,导致消费者宁愿去国外消费。另外,中国的消费升级也要求对供给侧进行调整。中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大幅度提高,如果国内的产品能够满足这类消费需求,消费者就不需要出国购买。

     

        其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劳动力富裕、资本稀缺的国家变成了劳动力短缺、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技术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些都要求进行供给侧的调整,包括技术、产品结构、制度等方面的调整。

     

        另外,部分过剩产能也需要淘汰。解决产能过剩,既可以通过扩大需求,也可以通过减少供给来应对。我国以前曾通过限产压锭的政策减少了纺织业的低端过剩产能,现在也可以考虑压缩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产能。但在通过供给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时,尽量不要采取行政手段来确定被淘汰的产能,而是通过提高环境标准、质量标准、生产安全标准等方式来淘汰落后产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因素的干扰,消除寻租空间,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最后,现在中国需要实现从关注需求数量到关注需求质量的转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注重需求数量,不关注需求质量。就货币政策来说,传统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其结果,随着利率的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越来越低,即投资的质量越来越差。如果此后利率突然上升,那么这个政策刺激出来的劣质投资就会亏损,相关贷款会成为烂账,烂账规模如果太大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实际上,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供给侧调整针对的是消费者本来就有但未被我国供给满足的需求,这种需求本就是优质需求,它的增加有助于保证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宏观调控体系的重大突破

     

        如前所述,西方国家对总需求理解较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总供给理解较好,所以,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实践理解总需求,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理解总供给,二者综合起来,在抽象掉各自的特异性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总供求模型和一套完整的、具有相当大的普适性的宏观经济理论,这就为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将西方国家的需求管理和中国供给管理的经验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套同时包括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全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宏观调控从只有需求管理的一维空间进入结合使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二维空间的转变。因此,引入供给管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引入供给管理只不过是引入了一种新的宏观调控方式,二者的结合能够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多数问题,同时进行多目标管理。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