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嘹亮的抗战歌声

    《游击队歌》:战歌嘹亮敌胆寒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1日 07版)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首奋进向上的《游击队歌》,是青年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冬在山西省临汾市西郊刘庄村八路军办事处体验生活时写的一首战歌。

        当年在八路军办事处,彭雪枫主任热情地接待了从上海一路宣传抗日走来的抗日救亡演剧队。贺绿汀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听报告,看资料,参加政治学习,对八路军运用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感到十分新鲜和好奇。

        在新成立的八路军炮兵团访问时,战士们向贺绿汀介绍说,部队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炮兵,是通过缴获日军和收集阎锡山部队南逃时丢弃的大炮武装起来的一支“新兵种”。贺绿汀还看到一队队穿着单衣、草鞋,踏着冰雪生龙活虎进行训练的八路军战士,这些都为《游击队歌》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在白石村,贺绿汀与刚刚经历过平型关大战洗礼的343旅政委肖华相遇了。肖华给贺绿汀讲述了平型关大捷始末。正是通过这次大捷,队伍认识到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思想统一到了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上来。当时,与贺绿汀同住一屋,后来成为军旅作家的刘白羽在文章中写道:肖华同志以一种战斗姿态出现了,他扬着一只手臂,高声鼓舞着人们,青春飒爽,朝气蓬勃。一刹那间,我觉得从他心里发出火,发出光,它们能冲破一切危难和险阻……

        一天晚上,贺绿汀披着肖华赠送的平型关大捷战利品——一件日军黄呢大衣,伏在土炕上,就着一盏油灯,开始创作《游击队歌》。一首新歌,伴着旭日一同升起。“从内容看,与其说是一位作曲家的创作,还不如说是一个八路军指战员激情洋溢的战前动员词。”临汾市党史办副主任王益民说。

        1938年春,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刘庄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晚上的演出中,这首《游击队歌》被满怀激情地演唱,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朱德总司令当即给贺绿汀一个任务:抓紧到部队教战士们唱这首歌。

        洪洞县白石村,当时是八路军随营学校的驻地。今年92岁的何柏林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跟着随营学校的学生一起学唱时的情景。“节奏明快,歌词也很有感染力,大家都很爱唱。”何柏林说,这首歌激励了很多像他一样年纪的人。

        685团在经历平型关大捷南下来到临汾一带,休整后部队又要挺进吕梁山区。出发当天,贺绿汀和演剧队全体队员伫立在道路两侧,高唱《游击队歌》。这首歌也随着战士们的脚步,传遍全国。

        1943年,贺绿汀随身带着《游击队歌》的原稿到达了日夜思念的革命圣地——延安。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礼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并赞扬贺绿汀“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1961年“七一”前夕,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贺绿汀把两页已发黄的《游击队歌》原稿托付给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20多年里,贺绿汀走过许多地方,也丢掉了许多东西,唯独这两张手稿,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他心中,这薄薄的两张纸,不仅记载了一段难忘的烽火岁月,也记载了自己一次心灵的升华,贺绿汀将它们视为生命。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