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6日 星期日

    纵深报道

    “并不轻松”的美国高中教育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6日 06版)
    图为弗吉尼亚州麦克林高中家长会。资料照片
    图为美国高中学校的社团招新现场。韩显阳摄
    图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参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韩显阳摄

        根据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在线”的报告显示,10年前,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生几乎都是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近10年来,就读本科的留学生比例大幅增加;而最近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开始就读国外学校,成为一种新趋势。

     

        2005年,只有65名大陆学生入读美国私立高中。2013年,中国大陆留美高中生增加到2.4万名,占美国高中国际生总数的32%。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4中国留学(课程)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公立和私立高中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超过3万,10年内增加了60倍。不少人预测,这一数字今后还将不断被刷新。

     

        进入4月,在国内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就到了冲刺的季节。每到此时,总会有人回望中国的高中教育和高考制度,并与“别国”作比。其中,中美两国之间教育的对比自然而然地成为大热门。

     

        国人似乎存在这样一个观念,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好,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强。最近有人提出,中美两国教育出现差距,始于高中教育。

     

    中美教育观念不同

     

        美国的教育观念与中国不同。美国人认为,知识非他人所能传授,应让学生在思考、实践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因此,美国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通过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思考和写作的量都很大。通过搜集、阅读信息,学生需要自己提炼出观点。

     

        美国学校特别看重批判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逐步掌握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查找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相比国内的高中,美国高中的课程内容可能不够深、不够难,但是由于知识点是自己的领悟所得,因此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往往能举一反三。

     

        总体而言,美国的高中教师队伍水平很高,不少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美国人要当教师,无论拥有何种学位,一律要另读两年以取得教师执照。正是因为拥有好的教师团队,学校才能开出程度不一、种类繁多的课程。此外,由于不少高中能得到资金雄厚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的赞助,所以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好,设备十分先进。

     

    课程选择是技术活

     

        无论就读私立高中还是公立高中,选课是每一个学生的“必考题”。因此,一些学生家长也会直接参与到选课中。美国学校非常重视选课。学年快结束时,学校会专门开会,向学生介绍下一个学年的课程设置情况,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家长和学生考虑。导师们会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毕业要求,给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之后,家长需要签字认可方能通过。三四月份时,下一学年的课程表就可以确定下来。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学生们都会到学校领取自己的课程表。

     

        根据内容分,美国高中的必修课有英语、数学、实验室科学、历史和社会科学、健康和体育、艺术和职业技术教育类别等,选修课更是五花八门。在每个类别中,都设置有不同课程。比如,“实验室科学”就包括地球科学、生物、化学、物理等。

     

        如按学习难度划分,大多数课程又被分成不同的等级。面向大众学生的有普通课程(Regular);给能力较强学生准备有“荣誉”课程(honors);给优秀学生准备的还有“大学预修”课程(AP)。有的学校虽然没有AP课程,但是开设有全球承认的“国际”课程(IB)。

     

        此外,每所学校都有针对母语为非英语学生的ESOL课程。在“学区”内,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如果某位学生想学习AP中文而本校没有开设,他可以到同一“学区”的另一所学校去学习,有校车负责接送。

     

    选课为何重要

     

        首先,选课与孩子每天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中国高中固定班级,而美国高中则没有班级的概念。美国高中实行与大学类似的选课制度,学生的在校生活都围绕课程表展开。按照规定,每个学生在一个学年里,需要选择7门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从9年级开始,如何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并不容易。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完成必修课,又要依据兴趣爱好挑好选修课,还要在整体上兼顾文理,保证程度合适。

     

        其次,课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以及以什么样的水平毕业。美国高中采用学分制。每一个学生和家长在入学第一天就会收到一本学生和家长手册。手册里详细说明了每一门功课的学分,学生毕业必须达到的必修课、选修课总学分的要求。其中,必修课程还需参加全州统考,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如果学分达到一定标准,学校会颁发高级毕业证书。例如,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郡麦克林高中规定,22个学分可以毕业,但拿到26个学分才能获得高级证书。

     

        再次,课程选择直接与大学申请有关。在美国申请大学,要进行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高中阶段学习成绩(GPA)、标准化考试成绩(SAT或ACT)、课外活动情况以及个人文书。为帮助高中毕业班升学,麦克林高中专门请大学招生官讲授申请程序以及如何准备申请材料。其中,招生官无一例外提到GPA重要性,而漂亮的GPA成绩单与科学合理选课密不可分。

     

        如果仔细考察那些成功申请到名校的学生就不难发现,其所选科目里荣誉课程和AP课程比重很大。经验表明,从9年级开始进行课程规划是孩子4年后迈入好大学的基础。既要多选荣誉课程和AP课程,还要努力使所选科目的成绩保证在A的水平,至少不能低于B+。美国大学在招生时,非常注重所选课程的内容、程度和成绩。

     

    “家校沟通”渠道畅通

     

        记者对美国高中教育有一个切身感受,就是美国的“家校沟通”十分密切,而且效率颇高。

     

        首先,“学区”和学校的任何通知总是在第一时间内通过邮件系统发送到每一位家长的邮箱,帮助家长提前了解到学校每周的活动、向学生开放的课外活动机会、大学信息等。冬季,遇到大雪天,学校会通过邮件系统、网站等方式,随时发布上课时间的调整情况。

     

        其次,学校随时与家长联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出勤情况。如果孩子第一堂课没有准时到校,而家长又未向学校出勤办公室请假的话,学校马上会通过电话、邮件跟踪系统向家长核实。通过该方式,家长或监护人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再次,学校定期举办家长会,就孩子情况进行沟通。学年开始时,先召开“中国式家长会”。此时,家长们会得到一份时间表。先是在某一时间段到某教室听学科任课老师介绍整体情况,每个学科介绍时间为15分钟。接下来,在另一个统一的时间段,全年级家长集中在礼堂,听年级组长、各任课组组长、家长代表讲话。另外,还有“美国式家长会”,家长需要提前通过邮件,与每位任课老师预约时间,对话时长为5分钟。此类家长会最大的好处是个性化,家长可以与任课老师聊孩子的具体问题。一个年级有500多名学生和数十位老师,要分别对话交流安排起来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学校却将家长会安排得井井有条。

     

        最后,最让人叹服的是美国高中的成绩单体系。每个学年分成四个“部分”(quarter)。学年开始时,家长可以在学校官网上了解到每一“部分”的起止时间,纸质成绩单何时邮寄给家长等具体信息。在每个“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会不定期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学生的作业、小考、实验、小论文、大考以及GPA情况发送给家长。看过成绩单,家长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的所有情况。

     

        在美国高中,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家长掌握实情,但不是让家长直接参与解决问题。如果学校发现孩子的学业出现问题,一定会先和孩子沟通、了解情况。学校鼓励师生之间进行沟通,而家长过多参与其中,似乎不受学校的鼓励。

     

    美国学霸也了得

     

        美国高中培养出的学霸相当出色。不久前,《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一个堪称典范的年轻人——一举拿下8所常青藤院校》。文章介绍了弗吉尼亚州托马斯·杰佛逊高中应届毕业生普雅·切德什卡尔的故事。这位印度裔美国姑娘不仅获得高达4.57的GPA成绩,在SAT考试中拿到2390分(总分2400),并修满13门AP课程,而且还组建了一个全国非营利组织,鼓励初中女生参与全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项目。此外,她还设计了一个应用程序,通过言语类型预测患帕金森的可能性,准确率高达96%。她申请了包括8所常青藤名校在内的14所大学,这些学校全都愿意录取她。

     

        总之,美国高中强调挖掘学生天赋,重视体育、艺术,以及辩论、阅读和写作。学生发展比较全面,多数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而且,不少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学习上也非常努力。要想被好的、适合的大学录取,一点不比国内高考压力小。(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